【内容提要】 通假字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现行的一些古代汉语教材,在讲述通假字时,仍不够统一。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古汉语界同仁的重视。本文认为,要弄清通假字的畛域,必须将通假字与区别字、异体字、假借字严格划分开来,并用下定义和划分等方法来明确四者的内涵与外延。这样,通假字、区别字、异体字、假借字的界线也就清楚了。同时,在注解古书时,全国的古代汉语教材也应采用较为统一而准确的术语。 什么是通假字?这个问题似乎不值得一谈,因为各种《古代汉语》教材都已经讲过。但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1、 有的古汉语教材给通假字下的定义还有值得商榷之处;2、当前古书注解的术语尚不统一,存在着通假字与区别字、异体字界线不明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广西参加一次古汉语学术讨论会,会上,周复纲先生就提出通假字的问题当前似乎还是一本糊涂帐。为此,我将十年前写的《试论通假字的畛域》一文,略加修改,予以发表,以引起古汉语界同仁的重视,并以企求得古书注解中有关术语的统一。 一、关于通假字的定义 关于通假字的定义,各种古汉语教材尚不统一。现略举几种。 (一)在全国影响最大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未单独给通假字下定义,但书中专讲了“古音通假”。现摘录有关部分如下: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后起区别字和这个字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假借关系,而被人们误认为假借。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第541—542页。 从以上引述可见,该书的“古音通假”、“假借字”是把假借字、区别字、通假字三者混为一谈的。这也可能是以后在通假字的问题上出现界线不明的主要起因。 (二)郭锡良等合编的《古代汉语》,没有专门谈通假字的问题。但是在该书选为电大教材时,第四十三讲曾专讲“通假字”的问题,主讲教师曹先擢为之所下的定义是:“通假字就是同音替代字”,“通假字并不神秘,它无非是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字的字义罢了。”“它属于同音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据《古代汉语讲义》下册) 这一定义好象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觉得问题就出在这个定义上。“同音替代字”就存在谁代替谁,谁为主、谁为宾的问题,主宾问题分不清,就会出现混乱现象。如果按以上定义,那么: (1)假借字属于“同音替代字”。 疑问代词“胡”是借用表“牛颔垂”之义的“胡”来替代的,纯属“同音替代字”。 (2)区别字属于“同音替代字”。“反回”的“反”, 后又造一个同音替代字“返”以区分“反正”之“反”,亦属“同音替代字”。 (3)异体字“碱”、“硷”、“鹹”、“堿 ”四字可以互换,亦属“同音替代字”。 (4)通假字属于同音替代字。 “跳蚤”的“蚤”替代“早晨”的“早”更属“同音替代字”。 可见这个定义实在太宽,实在不够准确。它实际上是源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古音通假”,同样,把假借字、区别字、通假字等混为一谈。当然,主讲教师在下面进一步讲解时,还是讲清了通假字的界线问题的。但是与其在下面化大力气去讲通假字与假借字的不同、通假字的类别、怎样识别通假字,那又何必不在下定义时就将定义下得更准确呢? (三)业师周秉钧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于“通假”一章所下的定义为: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假借字有两种: 第一种是本来没有正字,一直借用某一个字。……这是造字的假借。 第二种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书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另一个字。……这是用字的假借,也叫通假。 显然,周先生也是将“造字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都称为“通假”的。《古汉语纲要》一书单列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三节。但在“常用的通假字举例”一节又举有“辟、避、僻、闢”,“返、反”,“内、纳”等字。 (四)华中师院汉语言文学系1964年7 月印的《古汉语通论》(上册)第55页在讲到“什么叫做假借”时说: 假借,简单地说,就是:借用一个字去表示和它的本义没有联系,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的这种现象。 后面在第62页又接着讲“两类不同的假借”。原文讲道: 假借若进一步分析,包括两个类型。以上一节所举例字来说,“斯”字是一类。这类字没有本字,假借之后,一直沿用下来。严格说来,这一类才叫做假借。“蚤”字是另一类。这类字既有本字,又有假借字,前人给这一种取了个名字,叫做通假。 这里仍然认为假借“包括两个类型”。但讲到这两种类型时,已有把两个类型区分开来的意思。只是没有更勇敢一点,把这两个类型彻底分开,并分别界定、分别取名。我们今天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要将二者分别界定,并用“假借”、“通假”两个术语来分别指称。这样,就会使通假字的范围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