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纹是一种古老的装饰文样,在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热潮中,不少人关注过这种纹样,也有不少议论,诸如“
”纹是土家族的吉祥纹样,“
”纹是中原汉族的传统纹样,“加珞”(十字纹)与“
”纹是藏族传统纹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提出了这一纹样的民族属性问题,并涉及研究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问题。不少人一直认为该纹样是中原汉族文化的传统纹样,经历代的发展,传播到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可以找到许多传播的载体、媒介,如丝绸上的纹样中不少是“
”纹或者“
”纹的变体。瓷器上、刺绣等工艺品以及服饰艺术纹饰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
”纹样。当然这些工艺品首先是在中原汉族地区发展起来的,一般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丝绸、瓷器工艺的发展较晚,甚至到今天,有的民族尚不能生产丝绸和瓷器,西藏高原至今都不生产瓷器,也不生产丝绸和丝绸绣品。 这一纹样在世界不少地区也曾流传,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中有此纹样,现代“二战”中的德国纳粹党曾用这一纹样作旗徽帽徽图案。这样以来,该纹样具有的特定内涵,究竟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吉祥”还是“残暴”呢? 有人发表文章说:“同一纹样,可以有不同的内涵”,据说,“土家织锦中的和希特勒的帽徽有些相象,但不能等同视之。因为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对艺术的真、善、美有着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同一纹样,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接着又说,“土家织锦的
是土家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对和平、幸福、发达、昌盛的追求。这与希特勒帽徽的含义完全两样,泾渭分明。而且,土家织锦中的
比希特勒的帽徽要早若干个世纪,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1〕他最后提出, “不能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如果因为土家织锦中的“
”与希特勒的帽徽有些相似而认为是法西斯主义,就把这象征土家人民共同心愿的“
”纹从锦坛中抹去,那是不适当的”〔2〕。 不难看出该文作者是以维护民族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弘扬民族艺术传统为主旨,虽然是一片热忱,可惜的是他并没有以足够的论据把二战中德国旗、帽徽的涵义说清楚。倒使自己的论点陷入形而上学。 “
”纹渊源和原义 要弄清“
”纹的含义,在各地流传的情况,不能只是“瞎子摸象”式的断章取义,应弄清楚这种符号的源流,及其最基本的含义。“
”纹在世界许多地区流传,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在中国发现有这种纹样的原始陶器,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青海省的马厂文化中。马厂文化最早是于1924年在乐都县(旧称碾伯县)马厂垣发现的。马厂垣现隶属民和县。马厂类型文化分布,在青海境内主要在民和、乐都与西宁。 马厂文化有以下特点:马厂类型的人们是以农业为其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在遗址及其文化遗存中的墓地,发现有不少粟类农作物遗迹。这些粟类装在较大的粗陶容器中。其数量相当可观,有的一处放置三、四个大粗陶瓮,而且都装满了粟,表明农业生产达到了很高水平。人们经营农业的同时,还从事纺织业与制陶业等手工业活动,有许多石器,如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和纺轮等作为随葬品。随葬品男女有别。据84座墓葬材料的统计,53座男性墓中有45座墓随葬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而在31座女性墓中有28座随葬石、陶制成的纺轮,这一统计数字表明男女有分工,男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女人主要从事纺织劳动。 马厂文化时期制陶业十分发达。陶器器形、装饰已很复杂,有独创特点。陶器表面装饰有绳纹、锥刺纹、划纹、附加堆纹和繁褥的彩绘纹样。彩绘以黑为主,兼有红、黑二彩。在器物上部往往施一层红色或紫色的陶衣。
〔4〕 在中华大地上自古流传一种对繁衍之神的崇信。对繁衍生殖崇拜的形象表征,具有多种形式。在汉代画像石图形中,有不少伏羲与女娲的形象。如四川新津宝子山汉代石棺画像所表现的伏羲、女娲为:伏羲举日,女娲举月,两尾相交的形象;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伏羲与女娲执规与矩,双尾相扭。到汉代已经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活动的高级阶段,当时把阴、阳之体,用神话中的人身龙尾的形象来表现。再追溯之,在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赤裸裸地正面表现,甚至夸大突出女性、男性生殖器官的形象特征,则有不少出土文物。如陕西黄陵出土的龙山文化遗物陶祖。(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