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是评定言语表达效果的唯一条件吗?

——关于修辞效果评价问题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有经,1950年生,毕业于江西师大,现为上饶师专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及修辞学的研究,发表过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模糊修辞浅说》(光明日报出版社)及编著5部。

原文出处:
上饶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修辞效果评价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近年修辞学界有一定影响的语境标准有局限性:符合语境的其表达效果未必就好,不符合的未必就不好。修辞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换过程,能直接制约、影响表达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交际目的。

      关键词 交际目的 言语环境 语言材料 表达效果

      修辞是讲言语表达效果的,修辞的目的就是追求最佳表达效果,修辞研究,究其实,也就是为了寻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途径,总结出获得最佳表达效果的规律。因此,科学地评定言语表达效果,是修辞学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修辞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已突破了传统修辞单一的、仅限于说写者一方的标准的束缚,将视野转向交际的双方,提出了“语境”标准,认为:“修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到底运用得好,还是不好,运用得恰当,还是不恰当,运用得合适,还是不合适,离开言语环境就没有标准。 ”〔1〕(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适合言语环境的语言才是最有效的语言,修辞价值的高下要放在言语环境中方可作出判断”〔2〕。 这些看法概而言之即意为:语境是评定最佳表达效果的唯一标准。

      言语交际是一个双边的、动态的信息交换过程,言语修辞的效果,必然牵涉到由此而及的各种复杂关系,一个科学的评价最佳表达效果的标准光靠语境一项能否解决问题?语境是唯一的评定标准吗?修辞效果的评定与其他因素有关吗?本文不揣鄙陋,试图从这些方面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对言语表达效果评定标准的认识,同样也随着对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在国内修辞学界,受中国传统文论、诗话等的影响,曾一度占有一席之地的表达效果评定标准是仅囿于语言材料本身的传统修辞学标准。这种标准认为:言语表达效果的优劣,全在于说写者所用的语言材料自身的美丑,语言材料美的,其表达效果就好,反之,其表达效果就差。与之相应,诸如语音“铿锵悦耳”、“和谐优美”,用词“准确简洁”、“生动鲜明”,话语“含蓄蕴藉”、“明快流畅”等这样一些语义宽泛的词语,都成了评价言语表达效果常说的套话。我们知道,修辞效果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说写者根据表达意图,选择语言材料,组织成话语,听读者再对话语进行解码、分析理解的动态过程。评价修辞效果的好坏,不能以说写者的表达为基点,而应以听读者的理解为基点。因为说写者不管你如何斟词酌句,如何组织语言材料,这只是一种主观上的努力,不能等同于客观的修辞效果,说写者的表达必须通过听读者的理解、接受,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只注重表达者一方的传统修辞,忽视了“表达意图——语言材料——话语——效果”这个动态转化过程,把对修辞效果的评定只停留在表达者一方对语言材料的组织上,不注意言语交际过程中除语言材料之外其他一些因素同样也会对表达效果起作用,因此,这种只强调表达者一方的标准,显然是不全面的。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言语事实中得到证明。例如:

      (1)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苔服。”车至门,扶,教送母曰:“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皆至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早晚之时失也。

      (《战国策·宋卫策》)

      (2)不久前,我到八宝山去参加追悼会, 在火葬场入口处见到这样一块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怎么此时此地见了,反倒叫人不大舒服;问问同伴,感觉一样,这就有点问题。

      (转引自刘焕辉《言语交际学》)

      例(1)卫国新妇所说的三句话,就其所用的语言材料本身来说, 都十分明确、顺畅,但最终的表达效果并不好,结果反招人耻笑;例(2)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条标语,语言规范,音节匀称整齐,应该说是符合语言材料要求的标准的,但在听读者心里,却产生了“叫人不大舒服”的效果,可见问题并不在语言材料的本身。

      后来,随着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及现代修辞学的崛起,人们对传统修辞的标准提出了质疑,并随之提出了“语境”的评定标准。语境(context)即言语环境,其英文原义只是指说话的前言后语、 文章的上下文,后来研究者们又把它扩大到言语修辞过程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及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乃至民族习俗、社会文化背景等等。目前各家对语境的分类尽管是众说纷纭,有的分为“语流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3〕, 有的分为“语言因素语境”和“情景因素语境”〔4〕, 有的分为“语言自身的环境”和“语言的社会环境”〔5〕, 还有的将其分为“内隐性语境”和“外显性语境”〔6〕, 但对语言的各构成因素及其在言语交际中作用的看法,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按语境学说的观点,人们在话语修辞进行言语信息传递时,话语的信息并不等于句子各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语言材料意义)的总和,而是与语境有关涉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于语言材料之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往往要比语言材料自身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因此,就说写者而言,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就应考虑语境各因素对语言运用的制约,以保证话语信息的顺畅传递,获得最佳的言语表达效果;就听读者而言,他在接受对方话语信息时决不能只是消极地充当信息的接受者,而是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语境因素对所提供的话语信息进行处理和续补,以便从中获得说写者想要传递的全部信息,促使最佳言语表达效果得以实现。也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有的修辞学家就从中断言:“语言的美丑和言语修养的高下都是依赖语境而显现出来的”〔7〕,认为唯有语境,才是评定修辞效果的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