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通事》是十四世纪流行于高丽的一部汉语教材,朝鲜中宗朝时出现该书的注释本,此后注释失传。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经学者考较证订编成《朴通事谚解》。本文从体例、内容、性质、语言特点和编写编排特色等方面对《朴通事》及《谚解》作出分析评介。作者认为,《朴通事》和《谚解》是传统语文学的辩音、识字和翻译法的教材,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朴素的功能意念法特别是功能法的某些特点,这些都反映出编著者对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学规律的留意和一定程度的领悟。在分析评介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研究吸收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同时,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找寻合理的内核。这些在今天仍有着一定的教益。 §0 引言 《朴通事》是朝鲜古代有代表性的著名的汉语口语教材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老乞大》)。目前我们对该书著者及著作年代还没有确切的了解。从内容上看,其著作年代大约在高丽后期,中国是元末明初,在十四世纪,距今约六百年,其后朝鲜中宗朝时,崔世珍取《朴通事》“谚以释之,俾象鞮肄业者皆得以易知而易学。 ”这样就出现了《朴通事》的注释本。此后,“龙蛇之变,书籍尽灰”,崔氏谚解因而失传。后来,译学周仲发现《老朴辑览》。《老朴辑览》是汇集《老乞大》、《朴通事》二书的重点词语加以注释的。在此基础上,边暹、朴世华等人经过考较证订编成了《朴通事谚解》,时在肃宗初年,清朝是康熙年间,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距今给三百二十年。书成后得到朝鲜肃宗的关注,于是出版印行。当时的汉学教授李聃命在本书序言中曾指出:“自此习华语者不患无良师,而其为国家通梯航、驰玉帛之助又岂薄乎云尔。”就是说它是学习汉语的良师,对朝、中两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交流有重要作用。以下即从体例、内容、性质、语言特点、编写编排特色几方面对《朴通事》及《谚解》作一点综合评介,以获得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借鉴。〔1〕 §1 体例 《朴通事》全书由106则会话组成(个别节次不是会话体), 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39则,中卷38则,下卷29则。每则会话都在一定的情节中进行,或者说是由会话反映出情节。谚解时在汉字下用朝鲜文字标音,接着用朝鲜文翻译句意,并有许多词汇意义和语言文化知识的注释。个别节次不是会话体是指下卷有一节(则)全是一篇申窃盗状(报案文字),是应用文,不是会话。 《朴通事》及其《谚解》是传统语文学的辩音、识字和翻译法的教材,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朴素的功能意念法特别是功能法的某些特点。书中的功能项目是未经提练的,在编排上也不成严密的系统,但仍具有言语交际的实用性、参考性。这从下面关于内容的介绍上可以得到说明。 §2 内容 2.1 《朴通事》的内容(会话情节、话题)非常丰富。 上边提到全书有106则会话,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这里将卷上的有关话题(原书未标明话题,这是笔者标举的)不加选择地罗列如下: △春游野餐 △出公差(公诏) △雇人筑墙(因雨水大倒了墙)△关月俸(为脚钱讨价还价) △如何治脸上长疮 △买缎子 △打刀(与打刀匠人对话) △打“空中”、放风筝、斗鹌鹑、斗促织、踢毽子、打球(皆为民俗) △镶金银 △当物(去当铺) △河中洗马 △下棋 △中秋月会 △看午门外操马 △买猠皮(猠皮似为去毛之羊皮) △索债 △和尚偷弄别人媳妇 △针灸 △猜谜 △马病求兽医 △剃头 △婚嫁 △求妇女做护膝、荷包 △学堂生活 △为人捎物 △混堂洗澡 △谈论京都之行 △教场射箭 △育儿 △访人 △打弓 △写借钱文书 △买马 △官人伴当对话 △生日送礼 △西湖美景(此“西湖”在玉泉山下) △对换东西 △讨价还价 △听说佛法 从上边的标目看,内容确实很丰富,不但有春游、出差、治病、购物、下棋、讨债、猜谜、学习、洗澡、婚嫁、育儿、讲佛,连和尚不规矩也作为一个话题了。如果再看中卷、下卷,那末,观杂技、看摔跤、谈恋爱、带孩子、进饭店、买珠宝、叙乡情、说丧事,等等,话题就更多了。 2.2 反映夏文化特色包括华夏民俗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 比如菜饭名称的列举,服饰打扮的描述,以及午门操马、中秋月会、打球摔跤、勾栏杂技、北京城门、普陀佛事、打春塑牛、年前做衣等,都有华夏文化的鲜明特色。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引入,《朴通事》可作一例。 2.3 不回避社会的消极面。前边说到有和尚偷媳妇的话题,此外,还有打架骂人的,骂官人的,骂衙门的,人身买卖的(卖小孩),等等。看来编著者比较注重实用性,内容上也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当然,历史的烙印还是脱不掉的,所以这本书的第一节第一句话就是“当今圣上,洪福齐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历史口头禅。 2.4 有几篇谈应用文的,比如谈写借据(借钱文书)、 写房契(租房合同)、写状子、写寻马启事等。这说明编著者对读写技能的注意,也是本书注重实际应用的体现。 2.5 中下阶层的生活场景占主导,生活气息很浓, 庄重场面不多。这一点大概同当时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实际生活有关,同时也同本书的性质有关——本书的性质是生活会话读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在中国的日常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