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我们的祖国是举世公认的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创作的璀璨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历来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别,即文艺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前者以古典诗歌的内容意境、艺术手法、发展嬗变、风格流派等为研究内容;后者则以古典诗歌的语言规约、句式章法、修辞手段、音韵格律等为研究内容。这两种研究虽各有侧重,但应相济互补,有所沟通。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歌学术研究领域,多数文学学者对语言学理论重视不足,往往忽略了对诗歌作品的言语修辞特点进行应有的中肯分析;而一般的语言学者因为对古典诗学缺乏深入钻研的功力,其涉及诗歌语言修辞的论著又多作浅尝辄止的老生常谈。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凡涉及到作品的格律、语法、修辞等疑难问题,相当多的文学教师不是有意绕开,就是“蜻蜓点水”。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应在古汉语课中解决”。其实,在古汉语课上对古典诗歌的语言修辞只能作一般的知识性介绍,缺乏针对性和鲜活性;另外脱离了社会背景,割裂了语言环境,单纯分析一两句诗的言语修辞特点,往往丧失了诗歌的情趣。这样,学员及时获得诗语修辞知识并把握其规律的渴求,在“甩手掌柜”式的文学课与“隔靴搔痒”式的语言课上,都难以得到满足。

      诗歌是以高度凝炼的艺术语言负载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在古典诗歌教学与科研中,文学与语言两门学科人为划界,互不沟通的现状,不利于人材的培养,也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古典诗歌的文艺学研究一时还难以得到语言学分析的补益,从研究的总体水平上看,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还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力度〔1〕。 针对文学与语言互不为谋的现实,我们引用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逊的一段话:

      假如一些批评家仍然怀疑语言学家进入诗歌领域的能力,那么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一些偏执的语言学家拙劣的诗歌分析能力被当成了语言学科本身的不足。然而,在这里我们都明确地认识到:一个对语言的诗歌功能充耳不闻的语言学家和一个对语言学问题毫无兴趣,对其方法知之甚微的文学学者,都同样是全然不合时宜的人〔2〕。

      雅柯布逊主张:语言学者应把握并发挥“语言的诗歌功能”,对诗语的研究力求剖析入微,鞭辟入里;文学学者应重视并把握语言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将它融入诗歌美学分析之中。否则,二者都无法真正迈进诗歌艺术殿堂之门。正确的做法是:在古典诗歌研究领域,把文学与语言学这两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冶于一炉,使之相济互补。

      二

      笔者从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典诗歌教学多年。对于备课中时常碰到的语言修辞方面的疑难问题,首先切实钻研,搞懂弄通;然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结合作品进行简要的剖析或点拨,力求使学员在文学课上适时获得语言修辞方面具体而鲜活的知识,并逐渐掌握汉语诗学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这种融合着语言修辞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文学课,不但没有影响教学进度,还受到学员的欢迎,而且促进了自身语言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两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中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拼加或生硬地穿插,而是左右逢源的兼收并蓄,是融汇贯通的厚积薄发,应如水中着盐,有味无痕。譬如在讲辛弃疾《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下片结尾,分析“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时,我就尝试着以语言修辞分析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首先板书这三句,并用线划出其相互关系,然后次第分析:首先,这三句是对偶句,形成特殊的“鼎足对”;其次,平列了三个名词性短语,是“列锦”的妙用;再次,它用历史典故表达深挚复杂的感情,“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唐相裴度、李德裕和东晋宰相谢安隐居之地;最后,它还是“互文见义”,意为“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和歌酒”。词人的真意是用历史名相的隐栖之处来称颂韩南涧隐居信州、寄情山水而不忘国事的高洁志向;用历史英雄的业绩去激励友人在逆境中振作精神,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作“风云奔走”的“平戎手”。通过这种层层剥笋式的剖析,既开掘出这首寿词深邃而隐曲的内涵,又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由此总结出互文辞格中一个新的类别——“三句互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掌握规律和方法,即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律诗的流水对,多数学员感到玄妙难解,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员用汉语复句知识进行分析:首先把流水对的一联视为一个复句,把出句和对句视为两个分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和语境,分析判明出句与对句间的意念关系;进而完整把握这一联诗句的意义〔3〕。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我在讲晚唐诗歌时挤出一节课,指导学员专题讨论“流水对的判断与分析”。先发材料自学:

      A、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B、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递进)/C、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因果)/D、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假设)/E、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转折)/F、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条件)/G、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取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