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字》即《方言》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名著,考定《方言》的作者与写作年代,对确定《方言》反映哪一时期的方言现象与声韵现象无疑具有决定意义。但是自宋人洪迈于《容斋随笔》中疑《方言》非扬雄所作,《方言》作者遂成一大悬案。逮至清虽有戴震作《方言疏证》,对刘歆、扬雄问答书有所考定,亦不足以摧破洪迈以来流行误说,今人对《方言》是否扬雄所作仍真伪莫辨。本文拟从考定《别字》即《方言》入手,证明《方言》实为扬雄著作。

      《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中,有“《别字》十三篇”,未明著撰人,前人已有推测即为扬雄的《方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厥后传其学者,以《汉志》无《方言》之名,恐滋疑窦,而小学家有‘《别字》十三篇’,不著撰人名氏,可以假借影附,证其实出于雄,遂并为十三卷,以就其数,故卷减于昔欤?”问题的提出引人深思。以后钱大昕在《三史拾遗》中进一步推定说:“《别字》十三篇,即扬雄所撰《方言》十三卷也。本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或称《别字》,或称《方言》,皆省文。”谢启坤的《小学考》虽未遽定《别字》即《方言》,但他也明确把《别字》归于扬雄,云:“扬雄《别字》,《汉志》十三篇,佚。”诸家之说虽有不同,但把《方言》与《别字》联系起来,却是卓见。可惜因均为推测之辞,而无实据,亦无详考,故不为世人所从。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拾补》中驳云:

      《别字》不著撰人,何由知其为雄作?后汉东平宪王苍有“别字”,惠栋《补注续汉志》曰:“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见《五行志》童谣)。《艺文志》小学家有‘《别字》十三篇’,或曰:别字,辨俗字,尹敏曰‘谶书多近鄙别字’是也。未知孰是。”按:惠氏所解虽未证实,然亦足亦知“别字”为字书之属矣(《艺文志》小学十家皆字书之属)。若《方言》乃训诂之流,刘歆书云“属闻子云独杂集先代绝言,巽国殊语,以为十五卷”。雄还书自称“殊言十五卷”,其非“《别字》十三篇”明甚。

      又在《汉书艺文志条理》有进一步的驳说:

      《续五行志》卷一:“献帝践阼之初,京师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按:司马彪取董巴、应劭、谯周三家之说以为《五行志》,此事盖亦得之三家者,其言别字之体如此,惠氏取以证东王平“别字”,又证以《汉志》之《别字》,要以亭林氏所言为得其实。

      姚氏此说影响极大,为后人所从。实际姚氏之说本自顾炎武与惠栋,而顾、惠对“别字”的解说显误。下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汉书·艺文志》所载《别字》十三篇,即今扬雄《方言》十三卷。

      一、从《方言》中证《别字》即《方言》

      《方言》一书本身已提供了《别字》即《方言》的内证。这里首先要破除上述顾炎武、惠栋、姚振宗等沿袭的错误说法,即对“别字”的理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后汉书·儒林传》:‘谶纬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字转。”顾氏引《儒林传》尹敏语为说,以为古所谓“别字”即白字,即误用他字为本字,也就是错别字。惠栋更进一步扩大引说到《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和《后汉书·五行志》,说:“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艺文志》小学家有‘别字十三篇’。或曰:别字,辨俗字,尹敏曰‘谶书多近鄙别字’是也。未知孰是。”(《续汉志补注》)惠栋之说犹在两可之间,至姚振宗则明确说“要以顾氏所言为得其实”,认定《别字》“为字书之属”,断非扬雄《方言》。今按:顾氏“别字”为“白字”之说以今证古,实未有得。《说文解字》云:“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篇二上)别实为八的后起字,古文又作。仌 :“仌,分也。从重八。八,别也,亦声。《孝经说》曰:‘故曰上下有别。’”(篇二上)别字又作:“,分解也。”(篇四下)可见“别”字的本义为分,“别字”者,就是分字,今所谓拆字也。《五行志》与《儒林传》所说的“别字”,都是指谶纬家的拆字游戏,不是指后世错别字的“白字”,与小学无关。谶,是“诡言隐语,预荆馋吉凶”,故常用含蓄诡谲的拆字、分字之法来预告灾祥祸福。在图谶纬候大与的西汉末和东汉一代,这种拆字之法广为流行,而且有定格共遵,这就是《后汉书·五行志》说的“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如王莽篡汉,好作图谶符命,便尤好用别字之法,《汉书·王莽传中》载莽曰:“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王莽传中》又载王莽始建国二年诛丰、寻事:“寻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视之,曰:‘此一、大字也。’或曰:‘一、六字也。六者,戮也。明寻父子当戮死也。’”光武中兴,谶记也有“卯金修德为天子”之语。后来公孙述在蜀汉称帝也用此法:“述梦有人语之曰:‘八厶子系,十二为期’。”(《后汉书·公孙述传》)在图谶纬候之书中确实大量存在这种附会捏造的“别字”。顾炎武所引《后汉书·儒林传》一段话,原本这样:“帝(光武)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原来事因光武要尹敏校图谶,尹敏见图谶中多拆字的预言隐语,才说“其中多近鄙别字”。后来他自己增入的“君无口”(尹),就是仿作的拆字谶语,即别字。王先谦《集解》于其下引何焯云:“如以刘为卯金刀,以泉货为白水真人,皆别字之徵也。”是很正确的。东汉图谶中的别字之法都是从上到下、左右离合的固定格式,《后汉书·五行志》所引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也是一种别字谶语,但因和传统流行的别字法不同,是由下而上,故志说“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东汉图谶纬候泛滥一时,纬为内学,经为外学,若说谶纬之书多有错别字、白字,汇编成书,这难道可能吗?足见顾、姚之说为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