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官话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八个方言区。就有没有入声而言,古入声字在江淮官话及西南官话的少部分地区,今仍读入声。除此之外,官话的大部分地区古入声消失,今读成了舒声。以往调查研究的多是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里的类别及其演变的规律问题,而对于官话地区入声消失的成因,还调查研究得较少。随着方言调查研究的深入,对其周围有入声的方言的演变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对官话地区入声消失的成因,略有一点认识。现在提出来供调查研究时参考。本文分七节:一、语音构造舒声的空位,二、词尾产生发展的影响,三、连读变调变音合音所引起的变化,四、文白读的分立,五、词汇的发展和语法功用的不同,六、古舒入两读舒声的遗留,七、需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 语音构造舒声的空位 古入声演变为舒声需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入声韵尾消失把调值变为舒声调值;二是在语音构造当中舒声有一定的空位可以供舒化的入声字填补。前一种变化是入声消失的前提,后一种变化是古人声字在舒声调类中的再分配。所谓再分配就是根据入声演变的各类新调值,分别进入舒声的各个调类。在这个过程中,舒声音节的空位,是入声舒化最容易进入的部分。各方言的语音构造不同,舒声的空位不同;官话地区舒声的空位。大致有以下三类。 1、有些音节在官话地区全是空位 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在官话里大都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些分阴阳平的方言,逢塞音和塞擦音〔p t ts t[g] k〕等六个声母,其阳平舒声是空位。这个空位在各方言里大都由古入声的全浊声母字及少部分清音声母字填补。下面举北京话作代表。表前先列声母,表头分列“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每类有字可写的分别写一个字作代表。排黑体的是空位,其中填补的是古入声今读阳平的代表字。
2、有些音节在部分官话里是空位 古平声次浊声母字在官话方言里今读阳平,如“麻迷卢柔”等,阴平无字是空位。
3、各方言中某些舒声音节的空位 以上两项说的是有规律的空位。除此之外,在官话的各方言里舒声音节还有一些空位,但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些空位也往往由舒化的入声字填补。洛阳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多读阴平。下面读阴平的音节洛阳是空位;音节后的例字古读入声,今读阴平33
调。
《方言调查字表》所列的古入声字约五百多个。这些字在洛阳方言里除“狎靥谒斡诘讫绌镬忒轭”等少数字在口语中不说的以外,今填补舒声空位的有二百八十多个,约占全部入声字百分之五十八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舒声的空位,给入声字舒化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现在有入声的方言,特别是和官话相邻的山西有入声的方言,古入声字在不断的变化。古入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的较多,这大概与舒声阳平的空位是有关系的。 二 词尾产生发展的影响 古汉语多是单音词,词尾不丰富。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词尾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语音的变化。官话地区的方言,词尾大致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词词尾,如“儿、子、头”等,二是动词词尾,如“了、着、过”等。这些词尾大都读轻声,前字如果读入声,受后字轻读的影响,入声的[-p -t -k]韵尾减弱,而逐渐丢失向舒声过渡。促使入声向舒声转化的,最重要的是儿尾和子尾。在和官话相邻的有入声的方言里,如济源、获嘉、温县、沁阳、焦作、晋城、阳城、邯郸、涉县、武安等地,
以上的例子单字音都读入声,韵母变韵之后相当于其他方言的“子”尾都读舒声。官话地区儿尾,子尾的覆盖面较大。古入声字在北京话里能儿化或能加“子”尾的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现在有入声的方言,凡能带儿尾或子尾的,古入声字都在逐渐消失;反之有入声而不能带儿尾或子尾的,古入声字今仍读入声,变化较小,如广州、厦门、海南、福州、上海、苏州、常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