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借义同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语言大众把某个字词的假借义当成它的固有义来理解,一些学者已指出过这种现象。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义同化”,并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发现它可以分为“转换型同化”和“调整型同化”两类。对前一类,着重分析了相继联想的假借义同化;对后一类,则又第一次揭示出了它的三种不同类型。各类型的假借义同化均不同于“望文生训”,它是语言大众的约定俗成,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语言——文化”规律。

      一个字词,本来有它自己所表示的意义,这些意义项多至几个,少至一个,我们把它统称为固有义位。但一个汉语字词不只可以表示它的固有义位,有时由于它与另一个字词音同或音近,便常常被借去表示另一个字词的意思。这样,它便具有一个假借义位。它的这一假借义位本来与其固有义位没有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语音的分化和变易,本字变成僻字、死字,或在音、义方面变得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语言大众往往直接从假借字的固有义位出发来理解这个假借义的得义之出,即认为假借义位是这个假借字某一固有义位的引申(这个选定的固有义位,我们把它叫做联结义位)。这种错误的理解一当约定俗成,就会在这一字词的共时义位系统中固定下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义同化。它可以分转换型假借义同化和调整型假借义同化。

      一

      转换型假借义同化是最直接的假借义同化方式。它不是从本字来理解假借义位,而是从假借字本身来理解,即从联结义位出发,通过某种附会联想,把假借义位看作联结义位的引申。这种同化方式的特点,是原假借义位虽被看成了引申义,但其义位本身基本上没受影响,受到影响的只是这个义位的理据(即得义之由)。换句话说,人们借助于联想,为原假借义位建立了一种新理据。

      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相继联想两类。人们视假借义位与联结义位间意义的类别及其关系而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联想。

      当联结义位、假借义位指的是本质不同的两种现象时,人们常常使用相似联想,力图以联结义位隐喻假借义位。

      有时,由于巧合,联结义位所指事物与假借义位所指事物在某个层面存在着相似点,正好可以构成比喻关系。如“坑害人”的“坑”,本来是“倾”的借字〔1〕,倾本义为倾斜,引申为倾覆;作使动用, 则是“使……倾覆”,由此又引申为设计陷害即坑害义。中古以后,倾字的口语音有读kēng的,人们便借“坑”写倾。凑巧的是, 坑与设计陷害虽然是本质不同的两件事,但在后果,甚至性质上,都可比较。在现代汉语中,与设计陷害等值的说法是“挖陷阱让人踩”。正是以挖坑隐喻设计陷害。《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把挖坑的坑与坑害的坑处理为同形字,而是把它们作为相连的两个义项排列在一起,说明今天语言大众已是直接从坑字本身来理解设计陷害义了。又如“泊”字的假借义同化,“泊”本来只有“船靠岸、停泊”之义,至于它表示淡泊、恬静,原本是借作“怕(bó)”字用的。《说文》:“怕,无为也。 ”该字从心、从白,白兼表声〔2〕。心白者,即心无欲念,正所谓淡泊也。 自从借泊写怕(bó)后,怕字又另有它用,不再表示淡泊义, 且与泊声韵迥异了,于是语言大众便从泊的本义出发来理解淡泊义。十分凑巧,船只停泊具有静止、静宓等性质,而心无欲念、不事争逐的淡泊,在性质上与之相似,人们便认为前者可以隐喻后者,藉此把淡泊这一假借义位看作停泊义的引申,使之得以同化。

      以上情况不只见于古代,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今天把起劲闲聊、高谈阔论叫做“砍”,其本字当作侃侃而谈的侃。侃原本形容谈话时理直气壮的样子,由于毗邻相因生义〔3〕,它便可指起劲闲聊了。因为侃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所以这个kān,一般人都写作“砍”了,文化人士在不发生歧义的语境中,也都一律写作“砍”。这充分说明普通语言大众是从砍字本身来理解起劲闲聊的。同样凑巧的是,起劲闲聊、高谈阔论与砍伐在神貌上竟也可比较,试想想拓荒者在原始森林中挥着斧头“坎、坎”伐木,其豪迈、洒脱之神貌与高谈阔论者不是有几分相似么?现在甚至把众人起劲聚谈称为砍大山〔4〕, 这就更明白地表明人们是利用二者的相似性来构筑隐喻关系,从而把砍的起劲闲聊、高谈阔论义同化为引申义了。

      不过,象上面种种碰巧的情况,并不是总会遇到的。如古人借“狼狈”二字写“剌癶”,表示处境窘迫、进退两难义〔5〕。“癶”的古文字字形象两只脚分张不正、行动不自由,由此引申指处境窘迫。后来,另造形声字“”表示癶。再后来,由于“剌”借音近字“狼”来表示,也便类化而从犬旁,于是汉字中出现了“狈”。由于狈从犬旁,且与狼字相连为文,人们便把它看作一种狼属动物,并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处境窘迫义。然而,狼与处境窘迫没有必然的联系,狈则属子虚乌有,似乎都与假借义位联系不上。但是,人们可以主观赋予联结义位所指称的事物以某种性状特征,并以这种性状特征来隐喻假借义位。狈既然是谁也不知道有什么特征的动物,古人便主观赋予它一些特征,并编造一些它跟狼的关系的说法。如说狈前腿很短,走路时常把前腿搭在狼的身上,否则便不能行动〔6〕。粗看起来, 这似乎是生物界的“共生现象”〔7〕,但细细一想, 它又不符合共生关系中必须具备的互惠条件,所以可以肯定这是人为的杜撰。不过,人们的用意,本不在此事的真伪,他们只是靠杜撰的狈的特征来隐喻假借义“窘迫”。可见,基于相似联想的转换型假借义同化,可以使不似变为相似,从这里也可以发现它与历时的词义引申的区别。

      至于相继联想的转换型假借义同化,在解释假借义位的得义之由时表现出的牵强附会特点更为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