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词研究与歧训的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词义研究、古音研究是同源字研究的基础,但是同源字研究的成果往往又能反过来促进词义的研究。本文以“眽鷖眦、眦、扆、规、酹、犝、暝、幎”10个字为例,说明当古训有歧异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它们的同源字来判断哪个训释是正确的。

      【关键词】 本义 引申义 歧训 书证 鉴别 阐发 训释 确诂

      同源词的条件除了音同或音近之外,还必须义同或义近或意义有某种关连。因此,词义研究是同源词研究的基础,对同源字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同源字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词义研究起促进作用。本文所讨论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即故训歧异而书证材料又不够充足、令人无所适从的时候,词源研究往往可以提供旁证,帮助找到确诂。

      这种工作,清代的小学家们早已经开始做了,不过,那时的词源研究多半是利用右文来进行的。在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孙诒让等人的著作里都能看到这方面的成果。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段玉裁,他在《说文解字注》里常常用右文来证明某些字应该有某个共同的意义因素,并据此来匡正前人对某字的误训。下面举几个例字。

      眽。《说文》:“眽,目财视也。”段玉裁注:“财,当依广韵作邪。……此与覛音义皆同。财视,非其训也。派者,水之邪流别也。”《说文》:“派,水之邪流别也。”又:“覛,邪视也。”段氏的注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述如下。眽有歧训: a.目财视(说文),b.目邪视(广韵)。哪一个对?观察三个音近字的音和义:派(滂母锡部,河流斜出的分支),覛(明母锡部,斜视),眽(明母锡部,x)。x=a?x=b?这三个字的音或同或极近,在无边无际的语义海洋里,眽字出现跟派、覛义相近的b义决不是偶然的,这反映了它们同源,否则不会如此巧合。可以肯定x=b为真,x≠a。段氏的论断正确,《广韵》的训释无误,今本《说文》不可解的训释当是传抄致讹。〔1〕

      齮。《说文》:“齮,啮也。”段玉裁注:“按,凡从奇之字多训偏,如掎训偏引,齮训侧啮。索隐注高纪云:‘许慎以为侧啮。’”段氏所引故训见于《史记·高祖本纪》:“与南阳守齮(人名)战犨东。”《索隐》:“(齮,)许慎以为侧啮也。”是司马贞所见之《说文》当作“齮,侧啮也”。 齮有歧训:a.啮,b.侧啮。哪一个对?观察两个音近字的音和义:掎(见母歌部,从侧面斜向牵引或拉住。〔《说文》:“掎,偏引也。”〕),齮(疑母歌部,x)。由此可定x=b,推理过程同眽字。下面各例字推理过程也同齮。段氏的论判是正确的, 司马贞所据《说文》不误。今本《说文》缺“侧”字。〔2〕

      鷖。《说文》:“鷖,凫属。”段玉裁注: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安车彫面鷖总。’(郑玄注:)‘故书鷖或为繄。郑司农云:繄读凫鷖之鷖。鷖总者,青黑色,以缯为之。’按,于此知此鸟青黑色也。(《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泾”)陆(释文)、孔(疏)皆引仓颉解诂曰:‘鷖,鸥。一名水鴞!碓‘鸥,水鸟’,而不云‘鷖,鸥也’,则许不谓一物也。凫属者,似凫而别。”段玉裁据《周礼》郑司农注断定鷖是鸥,背部青黑色。鷖有歧训:a.凫属,b.鸥,背部青黑色。 哪一个对? 观察两个音近字的音和义:繄(影母脂部,赤黑色的丝织品[《说文》:“繄,……一曰赤黑色缯。”]),鷖(影母脂部,x)。由此可定x=b。段氏论断是精确的, 许慎的训释失之含胡。〔3〕

      从上面三个字可以看出,段氏在鉴别歧训是非的过程中很得力于右文。有没有右文——词源研究的帮助,其结果可能会迥然不同。我们还用以上三个例字来说明这个道理。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重在用典籍书证来阐发字的本义,跟段注的声义兼明而侧重于以声明义有所不同。桂馥在讨论上面三个字本义的时候不曾借助于右文(词源)。《说文》“眽,目财视也”,桂馥义证:“目财视也者,广韵:‘眽与覛同。’(尔雅)释诂:“覛,相也。’郭注:‘谓相视也。’馥疑财为相之误。”桂馥已经看到了眽覛义同, 但他偏不取《说文》的“覛,邪视也”,而取尔雅的“覛,相也”,就是因为忽视了派覛眽声符相同之故。 从《说文》对派覛两字的训释来看,许慎是考虑到这两个字的共同意义因素的,段玉裁对今本《说文》眽字训释的修改符合许慎的本意,段氏可谓许慎的千古知音。桂馥以“相”训眽就与许慎原意相悖了。 《说文》“鷖,凫属”,桂馥义证:“诗:‘凫鷖在泾。’传云:‘鷖,凫属。’《汉书·杨雄传》:‘凫鷖振鹭。’颜注:‘鷖,凫属。’……”桂氏在下面两条书证证明“鷖,凫属”这样一个比较含糊的训释,他不曾注意到周礼巾车郑司农注这条线索,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段玉裁那样对右文(词源)的敏感。

      当然,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右文来帮忙的,没有它也未必不能成事,例子就是齮字。《说文》“齮,啮也”,桂馥义证:“啮上脱侧字。《一切经音义》十三云:‘苍颉篇:“齐人谓啮咋为齮。”齮,啮也。许慎云:“侧啮也。”’《汉书·田儋传》:‘则齮齕首肘(用)事者坟墓矣。’如淳曰:‘齮,侧啮也。’《史记·高祖纪》,《索隐》云:‘齮,侧齿咬也。’”这里,桂馥准确地断言齮是侧啮,那是因为他有了《一切经音义》所引的许慎说以及史汉的书证。这些训诂充足到可以做出结论,右文(词源)之助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本文开头就说,同源词研究促进词义研究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条件是故训歧异而书证材料又不够充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