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历史解读的多维思考

作 者:
史实 

作者简介:
史实,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南京 210017

原文出处:
学海·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如何解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文化需求。本文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几种普遍性认知出发,提出多维度地解读这段历史的角度和方法,指出应辩证的去看,历史的去看,还应该从文化的层面深度地去解读。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11 期

字号:

      近年来,随着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予以关注。不仅中国人关心,西方人也越来越重视;不仅民间一般人士重视,也引起中日两国高层领导的重视;不仅是一般程度上的关注,而且学术和网络讨论、影视和文学作品涉猎、甚至于提升至国际和平教育与交流的层面给以诠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如何解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同样也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文化需求。本文提出人们应该多维度地去解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一、应该注重辩证地去解读南京大屠杀史

      首先要说明的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来说,南京大屠杀史主要是日军侵华暴行史、抗日战争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值得去深入地研究和考证。其次,由于日本有人多年来恣意淡化、篡改甚至妄图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混淆了视听,不仅在日本制造了思维混乱,而且也造成部分中国人甚至为数不少的学者思想上的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怎样去澄清?既有历史观问题,也有个方法论问题,应该引用哲学上的辩证法来分析。作为一门学问,它有着很多问题,因篇幅有限,本文只涉及几个主要问题点。

      (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数字究竟应该怎么去看

      多年来,围绕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数字问题,中日两国学者一直进行着激烈地争辩,有人论证有30多万人,有人论证有20万人,有人论证有3万人,有人论证有3 000人,也有人论证只有47人,还有人论证根本没有人遇难,只是两军交战中的正常死亡。今年初发布的中日两国历史研究公报上载明,日本历史学界承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但在遇难人数上存在争议,[1]置疑和挑战30余万遇难者的数字。最近,日本《今日日本》网站发表一篇题为“日媒:对南京大屠杀争执不下中日双方都会输”,[2]再次对南京大屠杀数字问题提出威胁。

      值得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数字问题是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大屠杀的定性和规模的定论,同时它又是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同盟国法庭的调查和法的定论,因此绝对需要进行考证和研究。但是,数字问题上的考证和争论,又不应成为否定或弱化南京大屠杀的理由和借口,因为即使3万人遇难,或者是3000人遇难,也是一场战争犯罪,也是一场屠杀,“震惊中外,惨绝人寰”这八个字,是当时的媒体所做的定论和报道。从抗战史的地位来讲,它是日军侵华70多年历史中发生的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从二战史上的地位来讲,它是二战史上公认的三个特大惨案之一,即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广岛原爆和南京大屠杀。从人类文明史上来讲,它是一场人类的浩劫,文明的创伤;是野蛮扼杀文明,兽性虐杀人性的残暴事件。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它是既经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判例(与纽伦堡法庭把奥斯维辛大屠杀作为判例,并且在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专门用“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两章篇幅为南京大屠杀作了判定);[3]后又经过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法庭的调查确认,并作出遇难者30多万人明确的法的定论。再从南京大屠杀史学定论本身来讲,它包括时间概念,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六个星期;地域范围在当时南京行政区划470多平方公里,含城墙内的近50平方公里;内容包括杀烧淫掠四个方面,即杀了30多万人,其中俘虏的军人约9万多人;南京城有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在日军占领南京的一个月内,市内就发生了两万多起强奸轮奸的暴行;还有大量的公私财物被掠夺。[4]

      南京大屠杀历史绝对不是一个数字问题那么简单,它牵涉到侵略战争对人类犯罪的性质问题,那种以数字问题的争论来混淆和掩盖大屠杀性质的企图,值得引起足够的警惕。反之,那种以弱化南京大屠杀数字,采取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的做法,实际上是变相地与中国人民讨价还价,以达到推翻历史的判决、法的定论和翻历史的案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数字?既是个方法论,更是个历史观问题。

      (二)发生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人为什么在南京开展大屠杀?许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有多种多样的说法。

      说法一:由于中国人的抵抗,日本人为了报复,在南京展开了大屠杀?其理由和根据是,日本人当时在中国东北、华北基本没有遇到大规模的直接的正面的抵抗,而在上海淞沪战场上,20万日军部队和蒋介石的70万大军对峙了三个月,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坚持抵抗不肯投降,所以日军要报复。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肯定不对!而且是错误的逻辑,与日本右翼人士的说法基本一致。

      首先中国人在淞沪的抵抗是中国抗战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好棋。因为要变日军一线作战(从东北到华北,从华北推向华中,再推向华南)为两线作战;变平原推进作战为引入江南水网地带进而引向山区作战。另外,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搬迁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死守。更重要的是挫伤日军侵华的锐气,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既定计划。因此,淞沪抗战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中国军民该不该抵抗呢?应该抵抗,只要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这么说。但是,的确有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这么认为。例如,由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上演后,就围绕着影片一开头中国军人在南京的抵抗,在媒体上形成了论战。有的说,这部影片一改过去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的影片中那种单一的屠杀、强奸等暴行内容,突出了中国军人的抵抗,拍得好,有中国人的骨气,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和亮点。有的说,不能这么拍,这样容易被日本右翼抓住把柄,怕形成屠杀合理的结果,应该强调南京是一个“没有抵抗的城市”。连陆川本人也在传媒面前说漏了嘴,说因为激烈抵抗遭到日军报复。网民对陆川的说法有意见,给我来函来电表示抗议,委托我与陆川联系,批评他这种说法不对,希望他能注意。我同意网民的说法,向陆川表达了不同看法,陆川立即回信,表示一定注意。事实上,当时中国军方最高层蒋介石、唐生智的确已下达从南京撤退的命令,从整体上看,南京已处于从军事上放弃抵抗的城市,局部抵抗和小范围的巷战的确存在,但这不是造成日军屠杀暴行的直接原因。另外,中国人不是一群任人宰割的羔羊,正如同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勇气……”[5]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对屠杀,难道我们不该抵抗吗?记得1995年,著名导演吴子牛在拍摄电影《南京大屠杀》时,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纪念馆)搞开拍仪式,搞得很隆重,很有特点,其中有祭酒仪式,也有三千人秉持烛光悼念死难同胞仪式。吴子牛要我帮他写首诗在仪式上念念,后来又叫我自己念,记得在这首叫《祭》的诗歌中,我用了这么两句话:“我们士兵保卫自己的祖国何罪之有,我们百姓守护自己的家园何罪之有,我们的老人、我们的妇女、我们的孩子……何罪之有?”[6]我还记得有一次在东京和平集会上,有位日本右翼人士跳出来质问我,说是根据他的研究,无论是在卢沟桥,还是在淞沪,都是中国人打响的第一枪。我反问他,谁打响第一枪重要吗?请问卢沟桥在北京还是在东京?淞沪在上海还是在大阪?你们日本军队拿着枪,拿着炮,跑到中国土地上去施暴,这还不叫侵略吗?面对侵略,难道中国人不该抵抗吗?因为中国人抵抗成了日本人杀人报复的理由和借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