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 100017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战略决战,对军事统帅来说,通常是考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蒋介石是一个军人,但从他一生来看,长于政治权术,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略决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心的向背(军队的战斗意志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军事统帅的智慧和指挥才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字号:

      大家都熟知:这里讲的“三大战略决战”,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规模空前、紧密衔接、直接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

      战略决战,很大程度上是主力会战,因为只有在会战中歼灭对方的主力才能保证战争的真正胜利。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什么是主力会战?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当然,它不是为了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不重要的斗争,不是一发觉目的难以达到就要把它放弃的那种纯粹是尝试性的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一个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全力以赴的斗争。”“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必须永远把主力会战看作是战争的真正的重心。”①

      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主力会战通常是考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战略决战,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双方军事统帅这种能力的较量。

      蒋介石是国民党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但他主要是一个军人。在大陆期间,他任职时间最长的职务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很多人往往用“委员长”这个称呼来代表他。毛泽东曾说过:“蒋介石代替孙中山,创造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代。他看军队如生命。”“有军则有我,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②

      当然,军事问题从来不能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考察,它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往往受着后者的支配,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准备着重从军事角度来考察一下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从这里看看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

      前夜

      一切战略决战不是突然到来的,它是这以前整个战争大趋势发展的结果。这种大趋势可以说早已预先决定了这场决战的最终结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有一段很好的说明:“会战的发展趋势在一开始虽然不怎么明显,但通常就已经确定了。甚至在会战的部署中这种趋势往往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一个统帅看不到这种趋势而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开始了会战,那就表明他是缺乏这种认识能力的。”③

      话不能说得太远。当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一年半后,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打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经过反复较量,局势已发生根本变化。1947年12月底,毛泽东在陕北召集的会议上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④他从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做了具体分析,得出结论:“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⑤这是对局势的一个大判断,是此后全部行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蒋介石对局势是另一种判断。几天后,他发表1948年元旦告全国军民书,虽然也承认“一年之间,屡受损失,将士牺牲,至为惨重”,接着就说:“然而在此种作战条件极端艰困的状况下,国军在战略上已经达成了他最大的任务。第一是共匪首脑部所在地之延安之占领,第二是沂蒙山区的肃清与烟台海口的收复。”“从此共匪的所谓政治中心和神经总枢是丧失了。他所藉以生存的经济据点是失陷了,他对外交通的最后海口也断绝了。国军所付的代价诚然巨大,但是所预期战略的目的却已如期完成。”⑥

      这是他公开发表的文告,难免有给人打气和自我安慰的成分,但确实也反映出蒋介石同解放军相反的战略指导思想:想倚仗自己兵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优势,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抢占重要城市,控制交通线,再对被分割的解放区进行“分区清剿”。他曾在军官训练团讲话中说:“大家要知道,现代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控制交通就先要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势上,他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于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为没有大城市作为根据地的匪军,就永远只能流窜,永远只能算是流寇,不能使别人相信他的力量。”⑦

      蒋介石的战略算盘完全打错了。进入1948年,解放军在进行一次大休整并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后,各条战线都发起猛烈进攻,其中包括:陕北的宜川战役、晋南的临汾战役、洛阳战役、胶济路西段和中段的战役、晋中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等。

      这些战役引起的变化是:第一,解放军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权,忽东忽西,蒋介石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仅再也发动不起一场像样的攻势作战,而且弄不清解放军的作战意图,穷于应付。第二,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第一年消灭国民党军97个旅,第二年又消灭92个旅。单拿1948年6、7月间的豫东战役来说,就消灭了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共歼敌九万多人,削弱了它在中原的兵力,为解放军此后求歼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第三,打破了蒋介石控制重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图谋:重新收复了被国民党军侵占一年一个月又三天的延安,先后攻克临汾、洛阳、开封、襄阳等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城市;切断了多处重要交通线,使不少原来被分割的解放区连成一片。这些都为即将进行的战略决战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