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术界对五四运动这一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十分关注,学术成果丰硕,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深入研究五四运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国内学者曾对美国、日本等地五四运动史的研究领域、研究特点和趋势做过初步的讨论,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十分珍贵。为便于更全面了解国外学者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特将这个领域的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一系统梳理,不免疏漏和粗浅,仅供国内学界同行研究时参考。 一、日本和韩国对五四运动的研究 关注和研究中国是日本的传统,也是日本的专长,况且五四运动直接牵连日本。所以五四运动刚刚爆发,即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日本政界都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做法是“自杀的废日倾向”①,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反政府政客的煽动”,是在“美英唆使下的排日暴动”②。大部分的日本报刊舆论不能正确评价中国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性质,而站在了五四学生运动的对立面。这个不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使得日本学术界在五四运动的研究方面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阶段。 战后至50年代末这10余年间,五四运动研究的成果很多,主要有后藤基已的《五四学生运动》、波多野乾一的《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增田涉的《杂谈“五四”》、深山茂夫的《中国革命运动的分歧点——有关五四运动的评价》、斋藤秋男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三十年——“五四人物”的成长和蜕变》、池田诚的《中国的爱国心——围绕五四运动》、野原四郎的《五四运动与知识界》、熊野正平的《五四风潮——实地见闻和若干探讨》等等一大批研究论著。而日本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名学者岩村三千夫1949年在世界评论社出版的《中国学生运动史》,是比较早地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描述的著作。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对过去的五四观有所否定的是竹内好的一系列研究论文。竹内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曾三次来中国考察,他所写的《关于五四纪念日》、《改变历史的学生们》、《五四运动》、《学习五四运动的方法》、《对于民族屈辱的愤怒》等文章,体现了他对日本近现代史的否定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有自己肯定五四的方向,换句话说,只有否定明治维新的方向,才可能了解五四运动。了解了五四,必然清楚我们精神的地位。”③ 60年代,许多从事五四运动研究的学者只是把着眼点停留在五四运动的思想意义上,但对爆发五四运动的政治经济条件中,最根本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为开端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问题却往往回避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有野原四郎的《无政府主义者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日本人》、《亚洲的历史与思想》等。还有北山康夫的《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野村浩一的《五四时代的爱国主义的思考——关于李大钊》、《五四社会的思想》以及《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思想》;岛本信子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通过李大钊思想》、《五四运动在上海——各阶级的响应与同盟》;小野信尔的《从五四运动到民族解放运动》等。 1969年是五四运动50周年,日本史学界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丸山松幸的《五四运动——思想史》(纪伊国星书店1968年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该书深入探讨了敢于向旧势力、旧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在重视无政府主义所起作用的同时,通过具体史实论述了毛泽东把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问题。60年代的社会给日本大众带来“时代变革意识”,在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日本学者的学生运动观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60年代末期,日本民众运动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在五四运动的研究方面也开始出现一些争论点,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五四运动的关系问题、李大钊思想的形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直接影响到70年代的五四运动研究,直至80年代,也没有达到一致的结论。 70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四运动的研究也开始拓展领域,除了研究五四运动本身之外,也注意到了五四前后的历史联系。1976年,由日本学者冈味彻联络成立了“五四运动史研究会”,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有组织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研究领域处于萧条状态,而日本的研究却硕果累累。主要成果有德毛和子的《五四运动与上海工人阶级》、天野元之助的《五四运动》、野村浩一的《中国革命的思想》、笠原十九司的《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论五四运动中心转移上海》、中山义弘的《五四运动中的妇女解放行动》、后藤延子的《蔡元培的大学论——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改革》、小野信尔的《五四时期的理想主义——恽代英思想》等。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之四《五四运动》,收录关于五四时期的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思想状况方面的论文9篇,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分量较大的论文集,体现了日本五四研究的新成果和达到的新高度。日本著名学者野泽丰声称该论文集的宗旨是“对于从来的看法试再探讨”④。他把竹内好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归纳为三点:1,在五四运动中,学生运动已经成为代表国民各阶层提出要求的政治势力;2,五四运动中中国学生不存在日本学生运动中常见的自发的破坏行为,他们能怀抱高尚的建设道德;3,俄国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没有发生直接影响。野泽丰认为,从内在的能动性方面来把握五四运动的办法诚然是有效的,但今天的任务是从世界史的角度来对它作冷静的分析,即从客观的角度来研究五四运动。 除论著外,资料的研究和资料集的出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如《李大钊文献目录》、《五四文学革命集》、《革命论集》、《五四运动史料选集》、《新青年目录》、《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等,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和瞿秋白的《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都被收入《革命论集》,这些史料的相继出版为五四运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