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富学,1965年生,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陈爱峰,1980年生,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吐鲁番学研究》编辑

原文出处:
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在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有15件特别重要的汉文文书,反映了西夏对外贸易问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这些文书均剥离自西夏文佛经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封套裱纸,但由于刊布较晚,尚未引起史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全面校录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年代应为西夏仁宗大庆三年(1142),性质为西夏南边榷场使处理对金朝榷场贸易事务的文书。西夏与金贸易货物种类繁多,以丝毛织品居多,此外还有食用品和书写用品等。在西夏与金朝的榷场贸易中,西凉府和镇夷郡是重要的货物供应地。南边榷场使应即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卓啰边中转运司使,同时又兼任榷场货物集散地凉州的“榷货”之职,既负责榷场货物的筹备,同时又负责榷来之货物在河西等地的分发。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序说

      西夏是党项族以宁夏银川为中心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东起陕西省榆林地区的黄河之滨,西至甘肃省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古城,南抵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北控中蒙边界一带,包括今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的西部及河套地区,幅员辽阔。

      党项本为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李继迁时占领了宋的灵州(宁夏灵武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这些地区适宜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五谷丰饶。党项人长期与汉人杂居,从当地汉人那里逐步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夏经济的发展。“耕稼之事,略与汉同。”①

      西夏与周边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关系。在和平时期,西夏与宋、辽、金诸政权间贡使往来频繁、榷场贸易兴盛;在战争状态下,北宋为迫使西夏就范,惯用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经济制裁,如停止使节往来,关闭榷场,甚至不许他国商人经由西夏入宋贸易。但这一切还是未能阻止双方边民的互通有无,私市贸易禁而不绝。同时,西夏利用扼控中原通西域要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地理优势,积极展开与西域诸国的贸易,与大食、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及西辽等国均有频繁往来。西夏还通过与宋朝的贸易,获取茶叶、丝绢、瓷器等物资,转而卖与西域诸国,抑或将西域诸国的货物转售于宋朝,从而获取中转贸易之利益。② 关于西夏与北宋的贸易,很早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而且成绩斐然③,此不赘述。至于西夏与金朝的贸易,学界虽有关注,但由于史料记载比较匮乏,故一直进展不大。④

      近期,《俄藏黑水城文献》出版,刊布了大量珍贵的黑水城(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25公里处)出土文书,非常难得。其中收录了15件西夏与金朝榷场贸易有关的汉文文书,其编号分别为Инв.No.307(2-1)、Инв.No.307(2-2)、Инв.No.308、Инв.No.313、Инв.No.315(2-1)、Инв.No.315(2-2)、Инв.No.316、Инв.No.347、Инв.No.348、Инв.No.348V、Инв.No.351、Инв.No.352A、Инв.No.352B、Инв.No.353、Инв.No.354。⑤ 这15件文书皆来自西夏文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封套裱纸。考虑到文书来源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文书在内容上应存在一定的连续性。由于史书对西夏与金朝贸易关系的记载极为稀少,故这些文献对于我们认识二者间的贸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12件文书——Инв.No.307(2-1)、Инв.No.307(2-2)、Инв.No.313、Инв.No.315(2-1)、Инв.No.316、Инв.No.347、Инв.No.348、Инв.No.351、Инв.No.352A、Инв.No.352B、Инв.No.353、Инв.No.354——已由日本学者佐藤贵保释读刊布,重点探讨了文书的书写格式问题⑥,以其内容,佐藤氏将Инв.No.307(2—2)和Инв.No.313缀合为1件文书,可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佐藤氏对文献的释读尚存在着一些可供商榷的地方。本文拟对文献内容重新进行释读,补录佐藤氏所遗3篇文献,即Инв.No.308、Инв.No.315(2-2)和Инв.No.348V以成全帙,同时就文献的时代、性质及其他相关问题略做探讨。

      二 文书录校

      本录文以佐藤贵保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稽核《俄藏黑水城文献》所刊照片,对原录文略有修正,并加标点。其中大写数字表示文献的序号,括弧内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行次,“]”表示前缺,“[”表示后缺,“□”表示缺一字,框内为拟补文字,长方框则表示所缺字数无法确定,中间空格为原文所有。现录文如下:

      

      

      

      

      

      

      三 文书的年代

      这组文书惟一的具有标志性的纪年是第壹件文书末尾出现的“大庆三年”。其中,Инв.No.348《大庆三年呈状》中的“大”字,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被误录作“天”(25)。后来原刊布者又将“天庆三年”改作“大庆三年”(26)。佐藤贵保亦读作“大庆三年”(27)。细观照片,确以“大庆三年”为是。

      历史上的“大庆”年号有二,其一在西夏景宗李元昊时期(1036—1038),其二为西夏仁宗仁孝时期(1139—1193)。当以何者为是呢?如前所述,这批文书原是用来装裱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吾人固知,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始于元昊时期。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印本尾跋述及西夏文《大藏经》翻译的历史:

      夏国风帝起兴礼式德。戊寅年中,国师白法信及后禀德岁臣智光等,先后三十二人为头,令依蕃译。民安元年,五十三岁,国中先后大小三乘半满教及传中不有者,作成三百六十二帙,八百十二部,三千五百七十九卷。(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