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文学·数字文学·文艺学边界

作 者:

作者简介:
单小曦,男,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

      从现代本体论即存在论角度来看,文学媒介是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本体性要素,以至于“文学是语言艺术”构成了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普遍共识。但作为符号媒介的文学语言一定要依托于语音、石头、泥板、竹简、纸张等载体媒介才可能发挥作用。性质不同的载体媒介——比如传统的物质性纸质媒介与当代高科技产物的数字媒介——与相同语言符号结合可能产生出存在方式、审美效果完全不同的文学形态。这就是“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据伊尼斯考证,以书写刊刻为技术手段的古代纸媒文学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当时埃及书写媒介发生了“从倚重石头向倚重莎草纸的转移”,“由于摆脱了石头这种沉重的媒介,思想变得轻快了”。埃及进入了一个文学相对独立的“为文学而文学”的时期。而在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抒情诗的勃兴,就归功于莎草纸的流布”。中国东汉时期发明了性能优于莎草纸和羊皮纸(西方中世纪纸媒主样式)的植物纤维纸。有研究表明,中国福建从宋元开始即成为小说刊刻中心,直至明万历年间达到高峰。这与当时竹纸技术的发达及廉价竹纸的普及应用密切相关。西方以机械印刷为技术支撑的现代纸媒文学出现在近现代工艺纸发明和机械印刷革命之后。价廉质优的现代工艺纸与高效机械印刷术的联姻,使印刷性大众传媒在19世纪异军突起。在文学领域,面对新闻文本对读者群的争夺,传统为少数特权阶层垄断的贵族文学继续强化书写和纸媒带来的深度审美性,建构文学的膜拜价值,形成了现代纸媒文学的典型形态之一,即精英文学或纯文学。来自民间的通俗文学则积极走向文化市场,迎合大众欣赏口味,利用印刷大众传媒的复制功能和传播力开疆拓土,发展成为现代纸媒文学的第二种典型形态,即大众文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和革命知识分子以报纸、期刊等现代纸媒体整合启蒙精神、革命思想和西方文学形式,建构起中国现代纸媒文学中的精英文学。传统通俗文学则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扩大读者接受范围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纸媒文学中的大众文学。

      数字文学是高智能计算机、互联网和模拟性电子媒介全面数字化的产物。19、20世纪之交与稍后诞生的电子媒介催生出了广播、影视等影音综合艺术。就像传统的戏剧文学与戏剧艺术的关系一样,广播、影视艺术的语言部分形成了广播、影视文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相继问世,随之而来的是广播、电影、电视、手机的全面数字化,以及数码摄像机、数码播放器等数字电子设备的开发使用,一个以电子脉冲或“比特”(bit)处理信息的数字传播时代已经全面到来。这样,包含文学构成要素在内的模拟性广播、影视艺术被数字文学艺术迅速刷新。通过电脑、软件生产和消费,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媒介艺术纷纷亮相,并很快博得年轻一代的青睐。文学再一次被整合到各类新媒介艺术形态成为其中的构成部分。当下,数字广播文学、数字影视文学、数字新媒体文学随着其母体艺术的发展而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数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从寄生性质还是影响力上来说,它们都不是当代数字文学的主体。今日数字文学的主体是日益勃兴的网络文学和手机短信文学。它们保留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立性,与依靠图像或影音艺术而存在的寄生性文学不同。虽然数字载体生成符号媒介与传统纸媒书写机制有着天壤之别(正是如此才使它们成为了特征不同的两类文学),并在生成影音符号上更能大显身手,但数字文学之所以称为数字文学而非数字艺术,就在于此处作家表情达意和读者阅读接受的直接手段还是语言符号。数字文学中即使存在着数字多媒体的参与,图像或影音也只能是语言的附属物。因此,我们还可以称数字文学为语言的艺术。随着互联网覆盖率的提高和手机用户的激增,数字文学在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目前中西方社会中文学整体的存在状况,笔者既反对只站在纸媒文学立场、盲视数字文学的存在与发展、从而否认数字文学已经构成一种新兴文学样式的保守主义观点,也不赞成认为数字文学已经大发展、并将很快代替纸媒文学的单线进化论思维与激进主义看法。文学不仅是历时性发展的,还有个共时性存在维度。也许数字文学迟早要代替纸媒文学,但就目前情况看,后者势头依然强劲。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的叠加共生才是当代文学的存在现实。

      二

      由于载体媒介不同,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体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就动态存在方式而言,纸媒文学是以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接受等具体环节的独立分割活动状态存在着。古老的口传文学活动具有创作(往往是二度创作)、传播、接受在同一物质场域中同时发生的一体化特征。轻便的信息储存量大的纸媒介的大规模使用,使文学信息真正可以抽离于具体的文学活动流程而不受时空限制且大规模地独立保存。这就使作家的创作、传播者的文学传播、读者的阅读接受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分割进行成为可能。作家创作的紧迫任务不是从读者那里及时获得反馈和与他们交流,而是如何把内心思想情感外化为符号文本。而纸媒介的使用进一步为作家个体化的沉思默想、仔细斟酌、精雕细刻、反复修改提供了物质条件。轻便廉价的纸媒介克服了笨重载体媒介时代书面文学传播困难的局限,使文学传播活跃起来,职业化传播者出现,传播活动逐渐构成可以脱离创作和接受活动的独立环节。读者面对的对象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学作品,只要获得了作品和其他条件允许,可以不受作家和传播者的限制自由阅读。总之,作家创作、传播者传播、读者接受活动被分割为不同时空环境中的独立行为,构成纸媒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的突出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