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六十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学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纪念建国六十周年

      当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们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火种播撒在布满干柴的中国大地上的时候,它迅速地燃烧蔓延开来,照亮黑暗的夜空;当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铿锵脚步,从各解放区大踏步走遍全国的时候,它释放出的理论能量是无比巨大的;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诸种西方文艺学说的冲击和挑战的时候,在改革的风浪与大潮中它又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它就同中国的革命文艺实践有着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从它所经历的无数次历练和检验来看,它所显示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日益突出。不论是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始终是中国进步文艺运动一面不褪色的旗帜。回首它在新中国风雨兼程走过的不平凡的60年历程,展望它的可见而诱人前景,无疑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曲折的历程: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取得显著成绩,充分彰显了它的价值与活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和创新的轨迹,一言以蔽之,就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行的。它的生根、开花和结果,都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①才能实现。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②因此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其现实性上来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产物。这个特点是由中国的历史条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风格所决定的,是由立足中国和世界实际、破解社会和文艺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应该承认,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继承了先哲的传统,努力把握历史走向,着重解答现实课题,力求凝聚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演进与变迁充分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化是一条最清晰的线索,它也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中国发展和创新的主题。

      当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带着它的锐气和解放区泥土的芳香,使整个中国文艺理论界面貌大为改观的时候,中国的思想界既看到它极大地适应了我们“建设一个新世界”需要的一面,也很快意识到它必须有中国特色,要与中国文艺实际紧密联系、“避免教条主义的搬用”③的必要性。随后,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过把毛泽东文艺思想当作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全部,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具体论述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情况,但是中国的思想界又清醒地意识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遗产,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学说、文艺实践的深度结合,继续走“综合创新”之路,是中国化所不能偏离的康庄大道。这一点,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较大规模的文艺理论教材建设中,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

      理论源于实践,科学始于问题。当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需要调整一度的曲折和失误,纠正“左”的倾向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再次焕发出耀眼的青春与活力。近30年来,它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拨乱反正,引来各种西方文艺学说争奇斗艳;它同中国国情、世界形势、价值目标的结合达到新的高度;它在解放艺术生产力上发挥出新的潜能;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光芒。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无论是对全球风云的洞察,还是对民族性格的塑造,无论是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还是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成分,都开辟了新的境界,实现了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跟在别人后面迂曲爬行,眼界局限、左顾右盼、缩手缩脚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着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二、斐然的成就:学术的进展与突破

      检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我们有理由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进展感到自豪和欣慰。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资料整理和汇编领域,中国学者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与美学》(上、下)、《列宁论文艺与美学》、《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等,已经超过了先前国外编辑的同类著作,处在世界性的领先水平;多年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翻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处于前列的位置;对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专题研究,既有内涵和体系的全面探讨,也有对某一问题、某一分支的细致分析,其数量之多是创纪录的;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编写方面,一改完全照搬苏联、东欧教材的局面,创造出概论型、讲解型、选编型、导读注释型、发展史型的多种阐释模式,蔚为壮观。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教材型著作,仅近二三十年就有不下五六十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和美学思想研究,冲破拘囿与隔阂,仿佛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思想资源。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一些专门的刊物和丛书,对团结学术力量、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学者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性及它同马克思主义学说其他部分的关联性上来研究问题,把文艺理论和文艺问题纳入相当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和理论思维空间来考虑,逐步兴起并发展出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兴的、分支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西方文艺思想的比较与化合中,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视野和探索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体系观念、形态观念、规律观念、实践观念、人本观念等的深入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宝贵财富得到丰瞻和发展。特别是学者们对在文艺实践过程中和文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审美主体间性关系、艺术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关系、文化关系、社会交往关系以及本体论关系等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多侧面得到深化和凸现,使它的中国化和它的国际化进程,得到某种程度的融合和勾连。相当一个时期,我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国际化注意不够,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缺乏系统、透辟的了解。而现在,我们能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者进行全方位的、实质性的交流与对话,能把有本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适当地介绍到国外去,这就使得我们的理论成为国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