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近年来成为热点。在国内,阳光武(2004)、陈葵阳(2005)、伍小君(2007)等学者纷纷主张将建构主义理念运用于翻译教学。在国外,德国美茵兹大学的吉拉里(Don Kiraly)集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于大成,其研究在广度、深度、系统性上都达到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本文介绍吉拉里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理论体系,探讨其贡献和不足,以期为我国的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吉拉里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理论体系 吉拉里的翻译教学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95年出版的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一书中,针对传统翻译教学,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总结了新理念的翻译教育原则,探索了基于心理语言学的TAPs方法(think-aloud protocols,有声思维报告法)所揭示的翻译心理过程,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重交际、重语用的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模式。2000年他出版了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一书,明确标志着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期间他又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其建构主义翻译教学体系日臻成熟。 吉拉里批评传统的客观主义翻译教学(objectivist translation teaching)执行的是知识传递主义(transmissionist approach),教师扮演的是行动长官(performance magistrale)的角色(Kiraly,1995:11-12,1997,2000:23,2003,2005)。对于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学习论基础,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学习是习得(acquisition)的过程。个体大脑的信息加工是习得过程的关键,不仅知识是习得的,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和能力也是习得的。(2)学习是社会一认知的反思过程(socio-cognitive reflective process)。学生是创建理论、建构意义的主体,在对经验的反思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诠释,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3)学习是基于实践的社群活动(practicebased community process)。学生最初位于职业社群(professional community)的外围,随着与职业人士关系的加强,逐步进入到职业社群中心,这同时是一个文化介入(cultural mediation)的过程。(4)学习是共现(co-emergence)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身份、环境同时出现,人的生理、心理、神经系统以及所处的社会和物质系统相互作用,不可分割(Kiraly,2005)。 吉拉里的翻译教学原则来源于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些思想渊源包括:(1)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Vygotsky,1994:57),学生的发展包括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后者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2)拨用(appropriation)(Newman,Griffin & Cole,1989:63),学生的学习是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内化,在学生内化外部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要内化学生的视角,教学便成为双向的互动过程;(3)支架支持(scaffold support)(Fisher,1994),在课程的开始教师便制定好对学生的帮助计划,即搭建支架,鼓励学生自我探索,随着学生逐步独立,教师逐步减少帮助;(4)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Collins,Brown & Newman,1989),在职业人员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像学徒一样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获得专业技能,并逐渐成为职业社群的一员,教师的职责是发现学生的潜能,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5)真实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Brown,Collins & Duguid,1989),知识的获得与情境密不可分,它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传递到学生身上,因此,学习任务和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教师要创设这一情境并设置问题;(6)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需要进行讨论、交流、修正、补充,创造多维视角(multiple perspectives)(Bednar et al.,1992:16);(7)适存性(viability)(von Glasersfeld,1988:89),个体建构的知识只有不断地为自身服务,建构才能持续,因此,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终身的过程。 在翻译的认知加工方面,基于TAPs实证调查,吉拉里提出建构主义的翻译心理语言模式。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信息源,包括知识库、源文输入信息、外部资源(如词典),知识库又包括客观世界知识、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信息、词汇语义信息、形态句法框架、语言规则、翻译相关图式等;(2)直觉空间(intuitive space),它相对于无控制的加工中心(relatively uncontrolled processing center),依赖于直觉、自动的处理;(3)控制加工中心,它通过意识层次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问题。在直觉空间会产生两类产品:一是暂定翻译元素(tentative translation elements),它或者绕过控制加工中心,或者受到目标语规则监控和连贯监控;二是翻译问题,由于无法自动处理,必须选择翻译策略,摄取外界信息,然后不断回归加工产生暂定翻译元素。对于具体翻译策略,吉拉里根据实验归纳了诸如阐释源语片段、减少意义负载等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