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街生,男,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句法学,代表作:《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电子邮件:hssliu@hotmail.com(广东 510275)。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认为汉语中构成表层非宾格句的动词在语义上可以归纳出特定的类别。这类动词可界定为,符合词汇化和其他一些因素限制的,可解析为内部使因的,只能带弱施动性S的动作动词或含移位方式的动作动词,以及具有表示过程变化能力的非动作动词。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字号:

      1.引言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split intransitivity)。所谓分裂不及物性,指的是不及物动词的唯一论元S,在形式上有的与及物动词的施事A一致,有的与及物动词的受事O一致。看下面Lakhota语的例子:

      

      Lakhota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充当“跳”的唯一论元S时,与其充当“杀”的施事A时的形式一致,用wa-。充当“睡觉”的唯一论元S时,却与其充当“杀”的受事O时的形式一致,用ma-。汉语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只不过汉语中不是以格屈折形式而是以语序来实现。如:

      (2)父亲哭 (李明)死了父亲

      父亲打李华 李明打父亲

      汉语一些不及物动词如“哭”的S“父亲”与及物动词的A一样,处于动词前,另一些不及物动词如“死”的S“父亲”可以处于动词后,与及物动词的O一样。汉语中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因此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分裂不及物性。不过,汉语当中所有不及物动词的S都可以在动词前。差异只在于“哭”类不及物动词的S只能在动词前,而“死”类不及物动词的S,除了在动词前出现,也可以在动词后出现。

      汉语中S居O位置这种现象,按Levin和Rappaport Hovav(1995:17-20),是一种表层非宾格性。正因为如此,本文并不试图确定哪些动词是非宾格或非作格动词,而是考察哪些不及物动词可以进入表层非宾格句,哪些不能。要说明的一点是,立足于不及物动词来看,使动句也是S居O位置,不过使动句是典型及物句,不是所谓的表层非宾格句,因此本文对使动句也不详细讨论。

      2.分裂不及物性的语义基础

      2.1 概述

      不同语言分裂不及物性背后的语义基础有较大的差异,不过很多研究都指向施动性或有界性(telicity)① 这两种语义因素(Alexiadou,et al.2004:12-3)。其他一些因素,往往与这两个因素相关,比如受影响性就与有界性相关:动词有界,意味着其S经历一个变化过程,因此s可具有受影响性。我们发现,汉语中分裂不及物性与这两种语义因素都相关。不过动词的类不同,起作用的语义因素不同。我们依照郭锐(1993)对孟琮等(1987)所收动词的分类,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发现若不考虑使动句,动作动词内部分裂不及物性是基于施动性的差异,只能带弱施动性即非有生S的非施事动词,才允许其S出现在O位置。在非动作词内部,S出现O位置则与动词表示过程变化(telic change)的能力强弱相关,表示过程变化能力弱的动词,其S不能居O位置。另外,含移位方式的动作动词,表现如非动作动词,其S虽可具强施动性,但仍可居O位置,此时整个格式具有或暗含过程变化特征即[+telic]特征。

      郭锐(1993)把孟琮等(1987)中按义项出条的动词共2167个当中的1890个分成了十类②:Va、Vb、Vc1……Vc5、Vd、Ve,它们依次构成一个内部过程由长到短的连续体,我们把Vc4、Vc5视为动作动词,其余则是非动作动词(包括状态动词和结果动词)。动作动词表示过程,非动作动词表示变化和状态。在这1890个动词中,动作动词与非动作动词区别开来的特征是,动作动词能受“在、正在”的修饰且带“了”时,可表示内部过程的起点变化也可表示内部过程的终点变化。郭锐(1993)的分类限于单个简单动词,这里的动作动词实际上包括构建传统情状或词汇体类中动作类动词,如“道歉、纪念、学习、游泳、战斗”等,也包括构建传统情状或词汇体类中终结类动词,如“、画1、建筑”等,它们构成的“了一个苹果、画1了一幅画、建筑了一条铁路”等属于终结动词③。郭锐(1993)的分类,也是基于动词本身的内部时间结构即体特征,与常用的动词情状或词汇体类的四分法本质上相通。同时,郭锐的分类具体明确,在此基础上讨论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讨论先基于这十类共1890个动词,然后辅以当代小说中的实际语料。

      2.2 动作动词内部的分裂

      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动作动词内部,分裂不及物性与S的施动性差异相关。关于施动性,Dixon(1979:85)曾给出一个施动性潜能等级:

      (3)第1人称代词>第2人称代词>第3人称代词>专有名词>指人的普通名词>有生普通名词>无生普通名词④

      如不考虑使动句,汉语中可以带强施动性S的施事动作动词,其S不能出现在O位置。如:

      (4)小孩哭了 工人在工作 小猫休息了 哥哥在笑

      *哭了小孩 *工作了工人 *休息了小猫 *在笑哥哥

      可以带强施动性S的动词,当其S施动性不强时,其s也不能出现在O位置,如“机器工作——*工作机器”⑤。

      不过,含移位方式的动作动词,如,据Sorace(2000:875),其S受影响性比较强,它们的S可居O位置,表现有如非动作动词,其S可以是强施动性成分。此时这些动词所在结构,总具有或暗含过程变化含义⑥。看下面的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