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汉语和英语一样,多数句子的起始成分是主语。在主语之前没有实词性成分时,主语通常就是一句话的话题①,这种话题在句法上没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由于话语或篇章组织的需要,汉语和英语句子的主语之前时常会出现一些实词性成分,可以是名词、副词、介宾短语、谓词短语等。对于这些成分,英语语法通常根据其在句中的功能,将之分析成某种附语(adjunct)② 或前置的宾语、补语等,这种分析一般没有争议。 汉语句子主语之前的实词性成分,如果是表示时间、处所等的副词或介宾短语,如“忽然黑影不见了”或“在中国这种东西很常见”,我们可以像英语语法那样把它认定为附语;可是如果是其他词类或短语,特别是名词短语,如“这个女孩眼睛很大”,其句法性质的认定就成为问题。由于这类成分位于话语之首,从话语的角度看,把这类成分认定为话题(topic)③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Chafe(1976)和Li & Thompson(1976)提出“汉语式话题”(Chinese style topic)的说法,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主语突出型(subject prominent)”和“话题突出型(topic prominent)”这两大类,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 这种观点提出之后,对汉语话题性质和特点的研究成为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徐烈炯、刘丹青(1998:28-32)从语义、句法、话语功能这三方面总结了汉语话题的特征,但没有说明话题与主语是什么关系,话题可以由哪些语句成分提升而来,具体可以由什么语言形式担任。曹逢甫(1990/2005:137)认为:“主题④ 可以作同一子句内动词的主语、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还可以是“时间副词、处所副词、或‘范围—限定’副词”,即附语。这就是说,除补语外,述谓(predicate)的其他成分都可以成为话题;就形式而言,副词和可以担任主语及宾语的名词可以当话题,但是其他哪些词语可以当话题,话题与主语的关系是什么,仍然不清楚。 由于汉语学界对主语的界定长期缺乏一致看法,在有关话题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话题和主语是什么关系、话题是如何生成的、汉语是不是话题突出型语言等问题上,仍存在不少分歧。陈静、高远(2000)调查了1919—1996年出版的60篇短篇小说,在总共18,754个句子中,Li & Thompson(1976)所谓的“汉语式话题句”(陈静、高远译为“主题句”)仅有645个,占全部句子的3.44%。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题与主语是同一的。从常式和变式的角度看,Li & Thompson所说的话题句属于汉语的变式,既然主语话题属于汉语的常式,汉语是“话题突出型语言”的观点不能成立。 汉语学界目前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是,话题可以在句法的框架内分析。与此相反的观点是,按照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主题⑤、述题、插语之类是属于语用平面的语用成分”(见胡裕树,1996;范晓,1996)。本文认为,虽然话题形成的动因及其作用只有在话语或篇章(即超句)的框架内才能得到解释(见王建国,2007),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话题可以而且应当从句法上进行描写和分析。 本文认为,由于话题与主语密切相关,解决话题问题可以从重新界定主语入手,把对话题的讨论集中在无标记非主语话题上。本文试图描述话题的形式特点,梳理话题和语句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汉外话题对比,正确认识汉语话题的特征以及汉语话题句的独特性。 一 话题的特征 Li & Thompson(1981:85-87)认为话题有以下特征: a.话题是句子所关涉的事物; b.话题的所指是定指或类指; c.位于句首(不算连接词); d.话题之后可停顿或加停顿小词“啊、么、呢”。 Li & Thompson(1981:92-99)列举出一大批汉语话题句的例证。不过这些例证中有不少即使按照上述标准,也不应被视为话题句。例如:
(1)里的“出去喝茶”不具备特点a和b;(2)里的“张三明天去美国”不仅不具备特点a和b,而且还不具备特点c,因为它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与后面的“我觉得很奇怪”并列的句子,谈不上位于句首。 有的例证既可被视为话题句,也可不被视为话题句。例如:
如果我们把(3)里的“我想”视为主句,把“路上的蛇是不会咬人的”视为宾语从句,句首的“路上的蛇”是从宾语从句的主语提升而来,那么可以把它视为不同于主语的话题;如果把“我想”视为“路上的蛇是不会咬人的”的插入语,那么“路上的蛇”就是主语。不论怎样,(3)都是各语言里常见的一种句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个别句子由于本身不完整,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话题句。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