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型对外汉语教学与创造式汉语学习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鲁健骥,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原则,指导教学实践。本文提倡创造型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创造式的汉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就这种理念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10 期

字号:

      零 缘起

      本文是我最近一个时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一些思考,主要是,在我们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应该从什么入手。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呢,还是借鉴别人的理论去探索一条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我这里说借鉴,意思是不能照搬,只能吸收其长处,而避免其短处。再有,我们要清楚我们自己的经验,有哪些是要继承的,哪些是要抛弃的,在此基础上使我们在教学法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本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理念;(2)教学原则;(3)教学实践。

      一 教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要头脑健全,创造能力人皆有之,只有程度上的不同。不管什么教学,都应该发挥和利用人的创造力。张德琇(1982)认为,“学校教育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新境界,自己去追求新知识,自己去发现新的原则原理;这乃是启发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安排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而非仅只通过感官学习;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或大家讨论,而非专事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传授”。

      这是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也就是说,这个理念应该是对各种教育都适用的,当然也包括外语教学和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汉语教学应该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在“创造”中理解汉语、掌握汉语,就是在对汉语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汉语的言语能力,包括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发展独立地观察、发现、吸收语言的能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里,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是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师非常重要的职责,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真谛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汉语教学称作“创造型”的教学,把这样的汉语学习称作“创造式”的学习。

      在这里,发展学生独立地观察、发现、吸收语言的能力,是创造型汉语教学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独立地继续学习。这是可以终生受用的。这就是中国古训“授人以渔”的道理。

      我们今天提出创造型汉语教学和创造式的汉语学习,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目前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种应试教育的倾向,即教学将汉语水平考试视为圭皋,把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这种倾向,制约了汉语教学,弄不好会使它成了汉语水平考试的考前训练班,因而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也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汉语水平考试,包括为其服务的水平大纲,都是为了某种目的(主要是入学)而设立的,而各种门类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汉考的目标和内容涵盖不了。如果说,我们可以以水平大纲来衡量学生的水平的话,那也只有在汉语预备阶段,也就是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决定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否已经达到入学的要求的阶段。

      2.迄今为止的西方的一些外语教学法,如听说法、视听法,多侧重于初级阶段的教学,最多讲到中级,而对高级阶段的教学则语焉不详。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文献和教材(包括英语教材)可以发现,到了高级阶段他们没有什么新的“招数”,练习方式简单,甚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做法。这可能与他们对外语教学的基本观念有关。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则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教学。以北京语言大学四年制的对外汉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了8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这些课程围绕语言的训练,还有多种语言知识、文化及专业课程。上述教学法无法涵盖如此丰富多样的汉语教学。因此我们应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它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创造出自己的教学法体系。我认为,创造型的汉语教学和创造式的汉语学习,可能是创造这个教学法体系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因为这样的教学和学习,适应各种类型、各种课型、各个阶段的教学和学习,而且程度越高,越能体现出其优越性。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3.近些年来,我们重视了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引进了交际法,提出汉语教学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也提出了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要求。这都对汉语教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我们对交际性的理解有些偏颇,往往把“交际”仅仅理解为“口头交际”,而忽视了整体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汉语、运用汉语。这或许与交际法固有的对象特点有关,胡文仲(1989)在谈到交际法时曾说:“在国外,交际法的教学对象往往是准备去英美旅游或居住的人,或者至少在国内有机会与英美人有接触的人,用外语交际是现实的需要。”就汉语教学的情况来说,对属于类似上述对象的教学,使用交际法当然很合适,对于不属于以上对象的,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些课型(如口语课)使用交际法也是合适的。但若把交际法用于所有对象、所有课型、任何阶段,未免捉襟见肘、方枘圆凿。

      4.目前,“任务型”教学得到了汉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开始了一些探索。但主流的任务型教学理论不承认“交际任务”或“口头交际任务”之外的任务是“任务”。我们认为,“交际任务”固然是“任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在“交际任务”之外,还有其他的任务,不然就有将教学肢解的危险。我们认为,对任务型教学应有这样的理解:(1)它所说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指口头交际任务。任务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即,在口头交际任务之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应该有所体现,如思考性的任务、查找性的任务等。我们也认为应该让学生做事,但学生要做的事不只是交际上的事。(2)要注意任务的质的方面,即是否有利于学生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是否有利于他们观察语言,吸收语言,发现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