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0.1 本文拟从一个另类的角度讨论汉语生成语法学界争论多年的一个问题,即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也就是所谓的“话题化”——是否受制于邻接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或译“领属条件”)。如果是,该如何解释那些违反该条件却仍能成立的例子?如果不是,又该如何解释那些明显违反该条件且不能成立的例子?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关涉到生成语法对汉语里其他一些重要语法问题的分析,如邻接条件在汉语里到底是否起作用,话题是不是由疑问词移位造成的,与前置话题共指的空位是Chomsky定义的四种空语类中的“变项”,还是所谓“自由空语类”或“空代名词”,汉语里是否也存在“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等等。鉴于问题的重要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此以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的文章非常多,争论也十分激烈。学者们提出过多种解决方案,不同方案也各有自己的理据。 0.2 问题是由生成语法提出的,这些研究自然也都是在生成语法框架内作的,用徐烈炯、刘丹青(1998)的话说,就是“这一有关移位还是非移位的争论只有在Chomsky理论的框架下才有意义”。因此,研究汉语的功能语言学家尽管在话题的性质、功能、句法语义语用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却极少讨论这个由生成语法的概念所界定的重要问题。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直接涉及这个问题的研究只有少数几篇,如陆丙甫(1993)、Chen(1996)、HuangY.(1996)、沈家煊(1999)等,其中,沈家煊(1999)从语义和语用的视角将Huang(1982)提到的主宾语不对称阐释为话题和焦点的不对称,这对我们尤有启发。 本文将从认知处理的角度探讨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们首先通过对争论各方所持证据的重新审视,肯定了邻接条件在汉语话题化中的作用:当提取母体是具备“特指”(特别是“有定”)属性的NP及具备“特谓”属性的小句时,提取会被阻止,这是明显的“邻接效应”;而违反邻接条件却能合法提取的例子,其中的提取母体要么具备“非特指、非特谓”属性,要么受制于其他因素。而导致违例提取的各种因素,其实质与英语疑问词移位及其他类型的提取中的“违例”条件息息相通,故违例的提取可视为Postal(1999)所称之“来自选择性孤岛的提取(extraction from selective islands)”。本文进一步提出,认知处理的限制可为邻接条件的例外和“例内”提供一种统一的解释。汉语的话题化过程中与该条件相关的种种限制,大多与提取址上额外焦点的添加相关,而这可以在Deane(1991,1992)提出的基于扩散激活(spreading activation)的认知处理理论得到说明。 1 背景 1.1话题的形成机制和性质,是汉语语法学界多年来经久不衰的话题,曾引起颇多争议。其中,汉语的话题结构是否由移位造成,乃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成语法学家中最著名的一场争论。Huang(1982/1998)最早提出汉语话题结构的产生机制与英语疑问结构相同,即疑问词移位的结果。其主要理据来自GB理论对移位的鉴别标准,即疑问词移位就目的地而言是移到一个非论元角色的A’位置,就结构限制而言则须遵循孤岛条件。 1.2孤岛条件(或禁区限制(island constraints))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成语法提出的语法规则操作纯句法限制之中最主要的一种。它首先是由Ross(1967)提出的,后来为Chomsky等人所发展和重述,纳入七八十年代生成语法的管约论(GB)框架里,构成其界限理论的中心部分。简言之,孤岛条件指的是:句法移动规则仅仅作用于邻接(subjacent)的成分,即那些不被多于一个的界限结点所隔开的成分。也就是说,某些句法构造好像孤岛一样,其中的成分不能和外面的成分发生转换的关系。Ross提出的孤岛限制主要包括:1.复杂名词短语限制(Complex NP Constraint,简称CNPC),即复杂名词短语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提取出来,如“
?”所示。2.并列结构限制(Coordinate Structure Constraint,CSC),即并列结构中并列的任何成分都不可提取出来,如“
”所示。3.主语从句限制(Sentential Subject Constraint),即主语从句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移出,如“
?”所示。Ross及其他学者还提到别的一些孤岛限制,如疑问词孤岛限制(WH-Island Constraint)、左分枝条件(Left Branch Condition),等等。后来Chomsky将其中主要的限制进一步概括为邻接条件,定义为“在结构式
里,当α和β是界限节点(bounding nodes)时,任何规则都不能使x和Y产生关联。”这个条件说的是,提取只能跨越一个界限节点(跨过两个节点则是边缘性的,跨过三个或更多则不合法)。英语里的这种界限节点是NP和S(后来的I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