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都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世界中的所有概念,更不必说那些新产生的概念,所以,词汇空缺(lexical gap)在特定语言中是永远存在的,为填补空缺而作的词汇创新(lexical innovation),也是一个永远处于进行中的过程。 词汇创新即新词新义的创造,儿童学语时会有词汇创新,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发生词汇创新,社会生活的不断推进也会促成词汇创新,而第三种情况,正是词汇创新的主因。 新词的创造通常是在既有词语模式(wotd model)下进行的,同一词语模式下生成的词,在音节数、组成成分的形类、语义类及成分的词法结构关系(即主谓、述宾、述补、偏正等结构类型)、语义框架结构关系①上,均有规律可循。词语模式可以按有无标志性语素,分为带标记的和不带标记的两类,带标记的如“
+A”(打假、打非、打黑、打丑、打劣、打私)以“打”为标志性语素,“N+
。”(村霸、电霸、房霸、集霸、街霸、景霸)以“霸”为标志性语素。这种带标志性语素的词语模式,在创造新词时只需更换其中一个语素即可。当代汉语批量涌现的大量新词,常常都是在带标志性语素的词语模式下类推生成的,这类词语,一般称为仿造词(imitation word)。而利用词语模式类推构造新词,可称为类推构词(coinage by analogy)。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仿造词,本文讨论的“类推构词”,如无特别说明,仅指带标志性语素词语模式下的类推构词。 1.创造性类推构词 1.1 属性束与词语模式 除了看有无标志性语素外,词语模式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以往的构词研究,大都着眼于构词语素间的关系来概括不同的词语模式类型,主要分为词法结构模式和语义结构模式两类,词法结构模式即传统的主谓、述宾、述补、偏正等结构模式,语义结构模式则是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模式,有的侧重于揭示构词语素的语义类,如“动
+身体部位或器
”、“材
+物
”(如周荐,1991;董秀芳,2004),有的侧重于揭示构词语素之间的述谓关系,如“施事—动作—受事”、“(施事—动作—受事)—关系—工具”,这种述谓关系式朱彦(2004a,b)称之为语义框架。 对词语模式的不同分类(包括带不带标记的分类),实际上体现了看待词语模式的不同视角,如词法结构视角,构词语素的语义类视角,构词语素的述谓关系视角等,而每一种视角,都只反映了词语模式某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对词语模式的认识,不应仅停留于单一视角,一个词语模式的属性应涉及一个词单元②(lexical unit)的方方面面,如语音方面,有无词重音③,有无儿化,音节数如何,音步构成如何等;词法结构方面,其结构类型如何,其组成成分的形类如何;语义方面,其组成成分在语义上有什么特点,成分间的语义关系如何,整个词单元在语义上有什么特点,有无隐喻、转喻、专门化(specialization)、概括化(generalization)等语义现象;字面上,有无位置固定的标志性语素;以及词单元在词汇创新这一动态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特点,如是否有外语词源,是否有省略、糅合(blend)所源出或复合所比照类推的原式(original pattern),等等。总而言之,正是语音、结构形式、语义、词汇创新的原式等诸方面属性的整合,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词语模式,因而对一个词语模式的完整分析,应综合考虑到词单元的上述各方面属性。本文即是利用属性束(cluster of attributes)来描写和分析词语模式的,从范畴的角度说,一种词语模式即是一种范畴,而其属性束则是范畴的特征。 1.2 完全类推与创造性类推 由于汉语派生词的不发达,在汉语中,类推构词多发生于复合词,产生的结构类型多为述宾式和偏正式,例如述宾式: 惜售—惜购脱贫—脱困厌学—厌教反腐—反贪 导游—导播—导视—导购—导医—导诊 偏正式: 义演—义映优生—劣生的哥—的姐国手—国脚二奶—三奶 类推构词的结果,就是产生一个个同语素词群。 汉语复合词由AB类推构造新词CB,根据AB和CB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完全类推(complete analogy) 原式和类推式在语音、结构形式和语义诸方面的属性完全一致,而且不相同语素A和C之间往往有反义(如“好评”和“坏评”,“快牛”和“慢牛”)和类义(如“的哥”和“的姐”、“吧女”和“吧娘”、“治贫”、“治穷”、“治懒”、“治差”、“治脏”、“治乱”)关系。 2)创造性类推(creative analogy) 又可以称为不完全类推(incomplete analogy)、部分类推(partial analogy),即原式和类推式在语音、结构形式、语义等诸方面的属性只有部分相同。最常见的创造性类推为,除了词法结构一致外,其组成成分的形类、语义框架结构、标志性语素的语义等都可能不一致,而且语素A和C之间可以没有对义、类义关系,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