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春宏,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基于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的互动关系的派生分析,对动词拷贝句(重动句)的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做出了结构化、一致化的分析,并就此对动词拷贝句的语义/功能特点这些学界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新的分析。文章主张,研究特定句式的形式和意义及其关系,应该将该句式放到相关句式群中去考察。本文在研究特殊句式的形义关系时,尝试走一条基于互动—派生分析模式的精致还原主义之路。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动词拷贝句(verb-copying construction,VCC。也作重动句、复动句等)就是指形如“+++(得)+X”这种结构的句式,其中形式相同,的宾语,X是能出现于(得)后的所有线性成分①。主要的类型如(非穷尽性列举):

      (1)a.宝玉想晴雯想呆了f.他们抄大观园抄到半夜

      b.下人们吵嘴吵醒了主子

      s.宝玉读《西厢记》读了一下午

      c.他摔通灵宝玉摔伤了贾母的心 h.大观园办诗会办了几次

      d.下人请老太太安请晚了i.宝玉读《西厢记》读得入了迷

      e.王熙凤管贾府管出经验来了j.金桂骂薛蟠骂得薛姨妈心里发恨

      关于动词拷贝句,学界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除了专题讨论外,很多分析汉语致使结构的文献也常将它作为考察的对象。人们一般常将它看作跟“把/被”字句等相似的特殊句式,对它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它跟相关句式(如“把/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关系,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不同的理论背景都试图对这种特殊性做出说明,然而对其句法、语义、功能等各个方面的认识,一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研究的路径上对动词拷贝句的研究现状做出新的归纳,并指出其中有待解决的某些问题,然后通过考察动词拷贝句构造过程来分析其句法和功能、意义上的特点。我们将动词拷贝句放在形义相关的句式系统中考察,特别关心句式的构造机制及其动因。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来探讨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问题,并对句式形义关系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做出初步探讨。本文分析特殊句式形义互动关系时特别探讨原则和规则的关系问题,尤其关注如何将原则的抽象具体化为规则的操作,强化对于原则和规则互动关系的描写和解释能力。

      一 动词拷贝句的研究路径及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自王力(1944)提出“叙说词复说”及动词拷贝形式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动词拷贝句的句法构造和句式意义方面的特点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句式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有下面三条路径。一个是结构主义的分析。主要是围绕“宾补争动”情况展开对动词拷贝句配位方式(syntactic arrangement)的描写和说明。宾补争动说实际上是对动词拷贝句构造过程最为直观也比较到位的认识。这种认识最早由王力(1944)提出②,后来学界虽多有发挥和调整,但这种理论背景下的整体思路没有大的改变,大多将其放在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的句型系统中来描写(参看刘雪芹,2003;孙红玲,2005)。另一个就是功能主义的分析。这种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既包括语用功能,也包括语义特征。近年则多在认知语言学框架或背景下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主题。1)重视该句式所表达的语义、功能上的特点及其动因。如认为动词拷贝句突出动作行为的超常量(项开喜,1997)、非预期性结果(项开喜,1997;吕映,2001),具有原因解释功能(魏扬秀,2001)、体现远距离动因(张旺熹,2002)等。2)注重该句式句法结构的功能表达,即从功能上说明其构造基础。如Tsao(1987)将动词拷贝句归入话题表达方式之一,认为已经去动词化(deverbalized)了,“+是一个起到次话题作用的名词短语”;戴浩一(1994)、Tai(1999)认为动词拷贝是语义促动的,因为动词拷贝句具有显示某一事件重复或持续的符号象征功能;Liu(1995)则讨论了该句式在表达背景一前景信息时的语用/话语因素。这方面主题海外文献关注得较多。关于动词拷贝句的语法意义或语法功能,是最为聚讼纷纭之处,而且常常牵涉到对句法结构的分析。再一个路径就是依据生成语法关于句法结构的生成原则来说明该句式的派生过程。由于生成语法的理论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这样,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生成语法学者利用该阶段的理论框架来对动词拷贝句的构造机制做出相应的技术分析。如Huang(1982)、黄月圆(1996)、杨寿勋(2000)、熊仲儒(2004)、Cheng(2007)等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