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有三通元大德年间八思巴字碑,现存该县洞真观文物保护管理区内。洞真观,又称王乔洞,位于新安县西部铁门镇玉梅村境内的烂柯山西麓,距离新安县城约17.5公里,占地约80余亩,分为洞窟区和建筑区两部分。该观始建于宋代,历元、明,清代重修增建,为豫西名刹。洞窟区有5洞,周围散存有碑刻60余通,其中元代巴思巴文碑刻最为珍贵。三通碑虽为独立石刻,但内容相互有关联。根据碑刻内容我们分别称第一件为“仙人洞题名碑”,第二件和第三件为“禁约榜”。 一 仙人洞题名碑 碑身基本完整,于洞真观藏真洞入口外侧。碑高122.5厘米,长61厘米,长方形。碑刻正文汉字阴文洞窟名:“烂柯山/真人王乔仙洞”两行大字;右下落款题名人:“嗣教玄逸子书”。“子书”下方仿刻一方元国书印。印文为元代惯用的八思巴字篆体,共四行。中间两行的字迹笔画因叠刻汉字题记“子书”二字而大多被埋没,难以辨识。两边字则清晰可辨。 碑的左边刻有立石时间和立石人:“大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有一日口口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住持纯和子孙道先等立石”。此碑还有其他多款文字,除明正德题记一则外,全部(9则)为明嘉靖年间各地道教人士到此游览时所书。 该碑的一方印文和立石人的年款明确说明此碑是元代文物。印文字体与现存其他八思巴字官印同,篆体字母,布局规范。只有个别笔画有误,似乎是根据实物而仿刻,系当事人所为,与立石这一记载相互印证而吻合。问题是,由于仿刻印文上头叠刻汉字,削去了印文中间两行字的多数笔画,无从推测,难以解读。据八思巴字—汉字对音字典《蒙古字韵》,①今能解读的字只有:左第一行可拟“玄(页102-6)门(页86-1)”;第二行第一字读音yin(84-7~8),对应汉字待考;第四行应是“教(113-7)之(49-1)印(84-7)”。印文尚未全释印的性质有待确定。 碑中有专名“王乔、玄逸子、纯和子、孙道先、烂柯山、洞真观”。据《中华道教大辞典》,②王乔(前571—前545):春秋时人。又名王晋,字晋,又字子乔。周灵王太子。幼好道术。据文献记载,他曾游伊、洛,遇道人浮丘公接引至嵩山,修炼石精金光藏经录神之法。传说三十余年后,家人见王子乔在猴氏山,乘白鹤升天而去。道教中封其为右弼真人,统领桐柏山。五代时封为元弼真,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封为元应真人。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加封为“善利广济真人”。烂柯山:在今河南新安县西南。③《中华道教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与“仙人洞题名碑”记述完全吻合。 附图1 仙人洞题名碑
二 中书礼部禁约榜 此碑现存洞真观藏真洞入口外侧,高58厘米、长78厘米,碑身完整,长方形。此碑刻为禁约榜。禁约榜是元朝中央部门(中书省、宣政院等)和下属地方机构为保护寺院、道观、庙宇等处所财产权益而颁发的一种官方文书。 附图2 中书礼部禁约榜
碑首刻中书礼部的汉文原文,后附八思巴字蒙古语“禁约榜”原文,年款以八思巴字篆体译写汉语。石刻上有四处正方形空格,这表示“中书礼部印”(有时仿刻印文,有时省略文字,这属后者)。全文如下: 皇帝圣旨里④ 中书礼部 据孙道先状告,系 河南府新安县烂柯山洞真观住持、 道士伏为状告,本观系 国家祝延 圣寿之所,有一等不畏公法之人辄於本 观内时常溷扰亵渎,乞禁治事。得此 省部合行出榜禁止,如有违犯之人,仰 所在官司究治施行。合行出榜者 右榜晓谕 诸人通知 正文后所附国书原文:
正文最后所书“方形字”为八思巴字篆体字,系年款,译写汉语:大德四年□月□日,其中“四”以楷体书写。 碑文内容一清二楚:根据河南府新安县烂柯山洞真观住持孙道先状告说,本观系“国家祝延圣寿之所”(皇帝圣旨收执者),但时常遭到“溷扰亵渎,乞禁治事”,特“此省部(就是中书省礼部)合行(与当地政府——行中书省,详见后)出榜禁止。 此碑最后附刻立碑时间和立石人:大德五年(1301)岁次辛丑嘉平既望住持十方王乔洞兼下院洞真观孙道先等立石。 三 行中书省禁约榜 此碑现存洞真观藏真洞内,碑高113厘米,长64厘米,长方形,碑身完整。这是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颁给烂柯山洞真观住持道人孙道先的禁约榜,当时的新安县归这里管辖。行中书省所出禁约榜内容更详细、具体,除交待情况和理由外,还引述了皇帝圣旨原文的白话汉语译文要点,抄录如下: 这的每宫观里房舍里使臣休安下者,不拣是谁休倚气力住坐者,不拣什么物件休放者,铺马、祗应休著者,地税、商税休与者。但属官观的田地、水土、竹苇、碾磨、园林、解典库、浴堂、店、铺席、醋酵不拣什么差发休要者。更俺每的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