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译员与主讲人的交互形式来看,口译可以分为交传和同传。同声传译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常规传译,即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二是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三是耳语传译,即在无需使用同传设备的情况下,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在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四是同声传读,即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关注发言人在宣读讲稿时的内容增减,有时发言人有突然脱稿发言的情况(仲伟合,2007∶146)。口译涉及到信息加工的口语表达和视觉形式,所以视译可以被定义为特定的笔头翻译形式和口译的变体形式(Sylvie Lambert,2004)。口译从信息输入通道来划分可以分为视译和听译,有些口译场合以听译为主,如即席演讲会的翻译;有些口译场合以视译为主,如法庭上文案口译(同上);还有一些口译场合是视译和听译相结合,如学术报告会或领导人带稿讲话。不管何种口译形式,口译信息的有效提取(包括快速记忆和理解)一直是困扰译员的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的口译记忆研究主要集中于训练模式研究,研究包括听写训练、影子训练和重复训练。本研究中,笔者从口译过程中的视译入手,通过实验来寻找视译记忆模式,从而提高译员的口译效果,因为视译是多数译员在口译训练和口译过程中都需要掌握的一种信息获取手段。仲伟合教授认为:视译其实是译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工作,因为很多场合对方的书面发言稿是在活动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迟迟出现的,译员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事先将其翻译成中文,只能在对方念稿的同时匆匆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内容(仲伟合,2007∶194)。Sylvie Lambert在研究了视译练习中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后得出结论:文稿的呈现在挑战译员注意力分配的同时,有助于译员在同传中的表现,并且建议在以认知为基础的同传训练中把视译作为进行真正同传操练的中间环节(2004∶7)。根据笔者对国内著名口译专家刘和平教授的采访,刘教授认为译员手持的书面材料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译员所翻译的译稿;二是他人翻译的译稿;三是他人译好的译文概要。仲伟合教授也认为:译员手中书面材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会议的组织者既提供发言的原稿也提供发言的译语稿;二是会议的组织者只提供发言的原稿;三是会议的组织者提供发言人讲稿的提纲或幻灯片(同上:193)。不管译员手中拿的何种译稿(有时可能是原稿),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都需要快速从译稿中获取最有用的辅助或提示性信息,这对于译员保证口译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中,笔者将根据图式理论并通过心理实验的方式,研究快速提取口译材料关键信息的摘要模式。 1.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1.1口译过程中相关的记忆研究 口译过程中的记忆属于工作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一种临时存储和加工与当前任务相关信息的资源有限的认知系统。按照Baddeley(1986)提出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Baddeley,1986),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系统、语音(verbal)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后来的研究发现,根据工作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表征类型,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空间工作记忆(保存空间位置)和客体工作记忆(保存物体特征),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2~4]。选择性注意是对外界大量信息进行筛选以确保有限的认知资源能用于有效完成当前主要任务的认知系统,它包括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两个方面。近年来,关于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张明,2007)。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手中的书面材料要进行快速记忆就要学会进行信息的筛选,保留有效信息,抑制无关信息,从而减少记忆量,确保高效记忆。口译过程中的视觉记忆属于工作记忆中的选择性记忆,同时也属于短时记忆。Phelan认为:译员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以保存听到的瞬时信息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尝试记忆把所听到的信息置入相应的语境中,集中注意力是分析和处理所听到的信息所必需的能力(2001:4-5)。短时记忆持续时间很短,最长是30秒钟,Peterson(1959)发现短时记忆是6-12秒。然而,Atkinson和Shiffrin(1968)以及Hebb(1949)认为是30秒。口译中的信息记忆只能保留很短的时间,一旦口译任务结束,译员就需要接受新的任务,需要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发言人和听众。因此,译员的训练从翻译本科专业阶段就需要训练译员在主题知识的获得、经济、社会、文化等信息类文章的阅读、理解和重新表述上,学习提要、摘要、报告和全文的翻译方法等。口译技能训练包括译员注意力训练,有听觉性集中注意、视觉性集中注意、注意力分配、自动加工、感觉记忆、图像记忆、声像+短时记忆和表达(刘和平,2008:39),在这些口译技能训练中,需要对译员培训的记忆技能实际上是短时记忆技能。 1.2 图式理论与视译的摘要式记忆 在认知心理学中,图式理论是信息提取与信息理解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它强调的是已有知识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所有人的头脑中都有经过分类的规则和脚本,人往往用这些已有的指导性知识来解释世界。人对于信息的解释往往根据这些信息与头脑中规则的吻合程度而定,这就是所谓的图式。图式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解释新的信息,二是预期在这个环境下可能要发生的情景(Sharon Alayne Widmayer,1997)。图式理论不但强调对信息的解释,而且重在揭示信息应该如何呈现。图式本身在文本结构中就可以体现出来(Halliday & Hassan,1989)。读者可以利用文本的图式信息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信息,图式信息主要包括记叙式、对比式和因果关系式。文本的最大特征是结构,从句子、段落到说明文和论说文都是结构模式的体现(Halliday and Hasan et al.,1997)。认知阅读模型认为,人阅读时会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文本的层次表征结构,文本的连接越强,读者越容易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结构化的、有意义的和有用的思想表征。文本的结构对阅读和学习有很强的影响,在读相似的文本结构时,读者用它可以预期所要读的内容,同时通过结构图式可以确定文章的哪些方面最重要,应该在哪个地方投入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旦图式激活了则信息的整合也会加快(Davida Charney,1994)。从认知图式理论和其相关的应用,我们肯定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于手中的视译文本,可以根据其图式结构特征进行预期和判断。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文本中的信息布局与所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文本的图式结构所决定的。我们利用文本的图式结构,通过摘要方式来提取文本的核心信息,不同图式结构的文本摘要模式有明显的差异性。仲伟合教授认为:如果发言稿在会议开始前送来,有时在短时间内通过跳读(skimming)与寻读(scanning)都无法看完的长稿,译员可以简单看一下大意,重点看一下引言和结尾,还需要把引言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和重要词语翻译一下,译好引言、结尾和关键词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给译员的工作带来信任感和信心(仲伟合,2007:194)。根据图式理论,一个文本的引言、结尾和关键词融合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一个文本的摘要形式。在口译活动中,译员会翻译各种不同题材的内容,主要有经济类、政治类、科技类和生活类的材料。本实验研究重点考察经济类、政治类和文化类材料的视译信息提取最佳模式。在下面的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被试的表现,搜集有效的数据,通过数据来确定提取不同文本信息的最佳摘要模式,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选取相应的最佳摘要模式,提高口译的信息提取效率,从而提高口译的记忆效果,确保口译的“快、准、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