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度等级的提升和降低

——修辞新创结构①的构成规则之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秀明,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原文出处:
修辞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生命度等级的升降在汉语修辞新创结构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拟人式、移就式和拈连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生命度等级升降在建构修辞话语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认为这种不对称性是由于认知显著度差异产生的可及性而造成的。生命度等级的升降是修辞新创结构整合不同认知框架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字号:

      韦恩·布斯(2009)在《作为修辞的隐喻》一文中总结了从亚里士多德到惠特利的修辞学教程中关于“隐喻”的认识,第一条就是:

      好的隐喻是积极的,给缺少活力的过于抽象的事物以生机。像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他们把

      “没有生命的东西带入活跃的状态,使之看起来富有生命”。

      这一段话中的关键词是“生命”,修辞表达追求的效果之一是“具体生动”,让客观世界中缺少活力的事物在语言世界中变得生机勃勃,让没有生命的东西富有生命,这是对客观事物的生命度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修辞现象中,表达者也可以让原来就富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死气沉沉,这是对客观事物的生命度的降级。本文以“生命度等级”为核心,讨论生命度提升和降级在修辞现象中的表现,力图说明生命度的提升和降级是修辞手段的主要构成规则之一。

      一、生命度:作为句法范畴和认知框架

      生命度这个概念与名词的语义范畴和语法范畴有关。话语中的名词成分所指称的事物的生命力和活跃程度在语言系统中有多种表现,如在性、属、格等方面不同语言都有一系列的体现。张伯江、方梅(1996)对功能语法和语言类型学著作中的“生命度”概念做了如下的论述:

      生命度(animacy)顾名思义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名词性成分进行分类,它的基本等级序列是:人类>动物>无生命物。然而随着类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命度已经成为一个广泛适用的纯语言学概念,许多语言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到生命度的作用。如很多语言里存在代词因生命度不同而不同形的现象;有些语言里同一语义角色由于生命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词形格,如某些澳大利亚语言里独立的宾格只适用于人称代词或有生名词;有些语言里高生命度的词语有数的区别,而低生命度的没有数的区别,就连汉语里也有“们”只倾向于加在有生名词后的规律;还有很多语言里名词生命度高的与动词有数的一致关系,而低生命度的没有,等等。

      作为语言学概念的生命度等级系列则被作者表述为:

      说者/听者>第三人称代词>指人专有名词>指人普通名词>其他有生名词>无生名词

      张伯江(2009)在考察汉语中施事的语用特征时,对生命度等级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生命度在著名的“人类>动物>无生命物”这个基本框架下,我们进一步把人类区分为有理性的和无理性的,把动物区分为行为有目的的和行为无目的的,把无生命的事物区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

      根据这个细分,我们将生命度等级列出一个序列:

      有理性的人>无理性的人>行为有目的的动物>行为无目的的动物>植物>具体的无生命的事物>抽象事物

      汉语语法学界很早就开始注意生命度等级在语法范畴中的作用,李临定(1984)区分了三类施事成分,分别是指人的、指动物的和非生物的名词。马庆株(1988)提出将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第一次把眼光放到了整个行为的发起者身上,从施动者的角度对动词进行概括性的语义分类。王珏(2001)对生命性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从“强生命和弱生命”、“空间与时间”、“实体与抽象”、“性质与状态”、“指称与陈述”、“领有和依存”、“有定与无定”、“可数与不可数”、“权威”等角度来考察名词生命度的细微差异。张伯江(2009)则集中考察了带有施事性质的成分施事性的强弱,把典型的施事行为分解成以下特征:具体性、可移动性、自动力、生物性、有生命、有意愿、有理性、叙述者,这些特征形成了生命度在带有施事成分的句式中的不同表现。

      生命度作为一个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关注的是施事成分的语义角色、动词的语义分类、施事成分的生命度在句法中的表现。我们认为,生命度等级的升降在修辞话语形成新创结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命度等级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表现为一个理想认知模型,或者叫“认知框架”。Fillmore(1975:124)第一次引入“框架”这个概念时,把它定义为能与场景的原型实例建立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最简单的例子是词的组合,也包括语法规则和语言范畴的选择。1985年,他认为框架是“知识的特定统一框架,或经验有机的系统化”;1992年,他把框架看作一种“认知结构……为编码为词语的概念所预设的知识”。(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2009:235)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这种关联模式在语言形式中表现为各种语法规则和语言范畴,如有的语言当中生命度等级高的名词性成分与动词有很强的一致关系,而生命度等级低的则没有这种一致关系。汉语使用者很自然地说“老师们”、“同学们”、“乡亲们”,但一般不说“小狗们”、“树们”、“石头们”,就是生命度等级框架在其中起着作用。

      修辞作为调整语辞来适切达意传情的一种努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只有在积极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中,才能有修辞行为,它摆脱了一般、常见、普通的认知模式,是采用较为复杂的认知方式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的结果。(金立鑫,2008)在修辞新创结构中,生命度等级在句子中并不完全按照我们常规的认知框架运作。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