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元认知为主导、信息科技为辅的口语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
陈育焕,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科技研发员,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华语教学、认识论及语言学习(上海 542312); 陈成志,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科学与科技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由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学习社区以及资信科技认知工具; 张永慧,新加坡南侨中学华文教师兼学生发展与福利部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研究主要探讨一个以元认知理论为主导以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套方法以信息科技为辅,结合有声博客的运用来进行实践。研究对象是来自新加坡一所邻里中学25名修读华文第二语文的中二学生。分析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学生在命题说话能力的成绩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有迹象也显示他们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意识在近3个月以博客为中心的交流之后都有所进展。上述的正面影响有可能是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 引言

      提倡“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自1956年以来一贯秉持的方针(Gopinathan,1998),所有的中小学学生在课程中都必须修读英语和各自的母语这两个语言科目。所谓“母语”一般是指华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一些少数族群也可以修读他们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母语教育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历年来数次成立了检讨委员会来对当时的母语教学进行评估并为改革提出建议。就华文教学而言,新加坡政府就在2004年11月的国会中通过了《华文教学改革白皮书》(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同意对华文的教学政策和方法进行多项重大改革。我们就《华文教学改革白皮书》中的两项建议做了思考并展开本文所要讨论的一次教学研究。这两项建议分别是:1)增进对听说教学的重视,2)通过信息科技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Liu,Kotov,Rahim和Goh(2005)曾指出针对新加坡华文课堂的教学情况所展开的研究数目有限。此外据我们本身的经验与观察,语言学习虽然有“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但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是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轻听、说能力的发展。这种情况显然不是新加坡华文课堂独有的,因为中国的语文教师也有类似的观察(如丁炜,2002;潘涌,2005;张永林,2004)。这种倾向的产生其实反映了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限制。

      在华文课堂中,老师要一对一手把手地为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口语的指导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一来是课时有限,教师无法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在一堂课上做口语的练习同时又得到表现的评价;二来则是一般的课室并没有配备任何录音设备。相对于书面文字而言,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在没有录音的情况下要学生回忆一段练习的过程与内容以让教师为其做指导是困难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只能凭空想象与回忆,并不能肯定教师所指出的问题的确切所在。另外,华文课堂普遍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Liu,Kotov,Rahim & Goh,2005),口语课的进程往往由教师支配,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性学习与建构因此被忽略了。在白皮书的改革指导下,华文口语教学要如何突破课堂的种种局限并从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便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就此问题,我们尝试借助元认知的理论并配合有声博客科技的应用来建构一个解决方案。由于口语教学的活动多式多样,例如看图说话、朗诵、复述、即席发言、采访、辩论等,我们参考了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新加坡教育部,2002)中所设的教学目标后选择了“命题说话”一项能力进行研究。

      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一个以元认知为主导、以有声博客科技为辅的口语教学模式,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学生在接受以元认知为主导的训练后,其命题说话能力是否有进步?2)学生在给予同学评语和进行个人反思的活动中如何运用元认知并受其影响呢?3)学生在有声博客中的交流与活动还会出现哪些不涉及元认知的情形?

      一 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

      1.1 元认知与口语教学

      要使学习者走上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道路,研究显示,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Chamot,1999;Wenden,1991)。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H.Flavell所倡导的。他把元认知解释为“对于认知现象的理解与认知”(Flavell,1979:906),并指出元认知是一个人监测个人的认知活动的途径(Flavell,1979,1985),同时又是产生对他人思想和感受的理解、意识的途径(Flavell,1987)。Flavell(1979:906)把元认知分为四大类,即:1)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2)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3)目标/任务(goals/tasks);4)行动/策略(actions/strategies)。后来的学者普遍利用“对思维所作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来定义元认知并将之归属于高层次思维(Livingston,1997)。元认知意识(metacognitive awareness)是指语言学习者对于个人的学习过程和引致成功的学习策略的认识(Chamot,1999;Goh,1997)。通过对元认知的意识,学习者能了解各自在学习时所经历的认知过程并对其进行操纵(Hyde & Bizar,1989)。简言之,元认知是个以学习者个人为主导的反思过程(Goh & Zhang,2002)。

      着眼于在语文课堂中将学生导向以元认知为基础的个人反思,Wenden(1991)对Flavell的元认知知识进行了次级分类,即个人知识(person knowledge)、任务知识(task knowledge)及策略知识(strategy knowledge),并倡议了一套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理论。根据Wenden(1991:35-45)的诠释,个人知识是指学习者对于年龄、态度、动机、学习方式等因素如何影响自身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理解;任务知识是指学习者对于成功完成各语言学习任务所需具备的要求的理解,可包括任务的目的、性质和难易度等方面;策略知识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累积的各种完成语言任务的策略。除了具备元认知知识外,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还会监测个人执行语言任务时的表现。Paris & Winograd(1990)就将这种监测机制二分为自我评价(self-appraisal)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通过这两种监测机制,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任务执行前或执行后,甚至是在执行任务时针对个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促进个人对自己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的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