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兼语式的推导

作 者:

作者简介:
温宾利(1960-),男,汉族,山东招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形式语言学(句法学); 袁芳(1983-),女,汉族,河北安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句法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原文出处:
外国语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汉语兼语式的推导,以期解决兼语成分的双重语法功能问题。之所以出现兼语现象,是因为兼语成分N及其拷贝分别参与了前后两个动词短语的推导运算。N在后动词短语V的主语位置合并,充当施事题元角色。由于V与T合并生成非语段的P,N未得到主格授予而处于活动状态。当P与前动词合并时,N探测到。特征核查时,受题元角色的要求,N的拷贝在V的宾语位置合并,被赋予宾格,并充当受事题元角色。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1.引言

      在汉语结构中,N既是前动词的宾语,又是后动词的主语,故被称为“兼语”成分。含有这种兼语成分的结构被称为兼语式(或兼语句)。这种结构,刘复早在20世纪初就已注意到,并称之为“兼格”[1]。黎锦熙[2]通过英、汉对比,把兼语式后动词作为前动词的宾语补足语来处理。王力[1]首先提出应把该结构当作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看待,并和连动式一起称为“递系式”。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语法小组将其命名为“兼语式”后,这种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受到重视[3]①。然而,对于“兼语式”的内部句法结构,传统语法学家没有作出统一的解释。生成语法学家多用“空语类”的概念进行探讨。有些学者认为N是前动词的宾语(域内论元),后动词应有自己的空主语。Huang[4]提出汉语不定式的空主语是PRO,此后大多学者便把兼语式中的空主语视为PRO。但是,关于PRO的控制理论本身存在一些缺陷,能否用来分析汉语兼语式还是一个问题。

      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根据Boeckx & Hornstein[5]提出的“控制的移位理论”(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和Chomsky[6;7]提出的“移位的拷贝理论”(copy theory of movement),提出“拷贝移位分析”,探讨汉语兼语式的推导,以期解决兼语成分的双重语法功能问题。我们认为,兼语成分N在后动词短语V的主语位置合并(merge),充当施事题元角色。由于V没有形成语段(phase)②,N可以被前动词的题元特征吸引。于是N的拷贝在V的宾语位置合并,充当受事题元角色。当句子的推导式移交到语音部分之后,语链上的最高拷贝以宾格形式被拼读,形成兼语现象。下面先对兼语式作简单的定义和分类,再对其研究文献作简单回顾,然后提出我们的“拷贝移位分析”。

      2.兼语式的定义与分类

      2.1 兼语式的定义

      吕叔湘[8:24]指出:兼语句的谓语“由一前一后两个动词中间夹着一个名词组成”。关于兼语式的范围,一直众说纷纭。有些学者提倡扩大兼语式的范围;而有些学者否认兼语式的独特语法地位,建议把它纳入其它句型结构。王力[9]追述了汉语兼语式的发展史,此后,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特殊句式来研究,但要对其范围做一个明确的限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