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4年9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发布了一则有关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消息,指称布什在德州空军基地服役时,突然放弃一次飞行任务,到阿拉巴马参加竞选活动。据称,时任布什上司的杰里·克里恩中校将布什受到的这一特殊待遇写入一个备忘录中,而这一备忘录则成为该丑闻的关键证据被搬上了《60分钟》。这时,定于11月2日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已经迫在眉睫。 该节目播出仅19分钟之后,一个名为自由共和的保守派博客网站(FreeRepublic.com)便率先对备忘录的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4小时后,亚特兰大的一位共和党律师以“Buckhead”为名,在博客上发文指出《60分钟》播出的备忘录在字体排版上与当时的打字机风格有出入。①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于布什备忘录真伪的辩论在博客空间中迅速蔓延,包括Rathergate.com、Littlegreenfootballs.com、AndrewSullivan.com、InstaPundit.com和DrudgeReport.com在内的人气博客纷纷就此事件发布各自的消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由博客引发的备忘录事件受到了全美主流媒介的广泛关注。面对外界的层层压力,《60分钟》节目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于9月15日承认其所披露的备忘录文件在真实性上存在严重问题。两个月后,这位美国电视史上的传奇人物宣布辞职,结束了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长达40年的电视生涯。这一事件后来被人们称为“备忘门”(Memogate)或“拉瑟门”(Rathergate)事件。 “备忘门”事件只是众多体现博客威力的例证之一。它生动诠释了新媒体时代博客们生产知识、鼓励公民参与和推动社会变迁的能力。当8%的美国网络用户撰写博客、39%的美国公民阅读博客的时候②,博客作为知识生产者的作用理应受到更多的学术关注。然而,过往知识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们对于政治知识的获取,鲜有研究论及人们在知识生产上的差异。 事实上,知识生产沟在新媒体时代显得更为突出。与传统媒介相比,新的数字媒体使个人知识生产和分享成为可能,个体之间的知识生产差异也愈发明显。虽然从理论上任何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知识生产者,但是以往研究却发现只有少部分博客选择在网上发布政治知识而成为政治博客。大多数博客选择发布一些有关个人生活的内容,因此被称为日记博客。③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们在网上以不同博客类型为表现形式的知识生产差异。由于知识是人们社会权力的一个核心指标,本研究也试图弄清生产政治知识不等的政治博客和日记博客是否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影响力。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分析了与博客内容相关的人口、政治和媒介使用变量,然后比较了政治博客和日记博客所拥有的外来链接、被点击率和受众注意力,最后特别对政治博客内部这些影响力指标的预测变量进行了探讨,以回答谁的知识更有影响力的问题。 二、从知识获取沟到知识生产沟 美国《韦氏词典》将知识定义为拥有某种信息的事实或一种知晓的状态。相对应,政治知识指的是人们对所处的政治环境的认知状态和掌握信息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和信息是同义词。 政治知识是民主体制的基石。公民对于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否了解,直接决定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对于政治候选人的身份背景和政治主张的知晓程度也决定了公民是否能够在民主选举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由于政治知识和政治参与是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与核心机制,政治知识在一个社会中的匮乏往往被认为是对民主制度的一大掣肘。 公民政治知识的平均水平较低只是西方民主社会面临的问题之一。一个同样令人忧虑的现象是,这些本来有限的政治知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分布极为不均。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经典理论,知识沟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这种知识分布不均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三位教授提契纳、多诺休和欧里恩提出了经典的知识沟假设:当大众媒体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不断增加的时候,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个体比地位较低的个体获取这些信息的速度更快,因而导致他们之间的知识沟逐渐扩大而不是缩小。④ 知识沟假设强调的是人们知识增长的不平等。那些知识匮乏者(knowledge have-nots)也会获取知识,只不过他们获取知识的速度比那些知识拥有者(knowledge haves)慢,于是出现了一个相对的知识鸿沟。社会经济地位,通常用教育水平为衡量指标,是人们知识获取的决定因素。被称为明尼苏达小组的这三位教授认为,教育水平越高,人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就越强,先前储备的知识也越多,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也越多。同时,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多地使用印刷媒体,而印刷媒体对知识的传播往往更为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知识沟研究主要聚焦于知识的获取。一个更为重要的鸿沟——知识生产沟,却被排除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受到批判学派的启发,美国学者瑞科呼吁学术界应该重新审视知识沟理论,原来的“知识沟”假设应被改为“知识生产沟”。⑤他指出,“某些官僚机构生产的信息越多,他们和社会其他阶层之间在知识生产上的相对差距就越大。”⑥无论何时,知识都必须要与其生产过程相联系,因为知识,特别是政治知识,永远都是特定群体对社会真实的主观建构。美国批判学派的领军人物席勒也曾经断言,虽然在理论上,人人都能生产知识,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知识的生产已经成为政府和大公司等社会特定阶层的一种特权。⑦被这些特权组织生产出来的知识反过来又巩固和强化了他们继续生产知识的权力和能力,因而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其他社会阶层生产的知识极为有限。而且,即便他们生产少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社会统治阶层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只有在主流社会系统的生产逻辑中诞生的知识才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