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0)03-0066-04 任何理论研究都需要摒弃单一视角,需要借助多元化视野,因为“某一套社会科学的理论确实能‘看到’其他的社会学说所‘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它却不可能‘看到’由其他的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1](P5)教学论研究也需要借助多种不同视角,其中,“制度”就是当前教学论研究应该关注的重要视角。 当今,“制度”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早已引起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视,其中以经济学领域表现最为突出。近些年,国内教育理论界从“制度”视角,透视教育改革、学校改革以及教学问题的相关论著、译著和专门研究迅速增多,教育中的“制度”问题也开始突显出来,进入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并开始成为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在当前教学论研究中,虽然教学活动中的制度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仍然很少有研究者透过制度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考察,制度与教学的关系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学论的认识视野。我们认为,通过制度视角对教学论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拓宽教学论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对于更科学地分析和解决教学制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对于指引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制度重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了教学论研究的视野 长期以来,在教学论研究中我们常常借助于哲学、伦理学等传统学科,从“观念”和“道德”等层面来理解教学活动、解释教学行为,充分重视和信任教学观念与道德伦理等教师内在主体要素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理论视野中,人们更多地习惯于从“理性人”、“道德人”的维度来看待人性,甚至在“观念决定论”、“道德决定论”的思维方式指导下,把教师的教学观念当成教学行为的最终根据。当然,这种“决定论”的思维逻辑,不仅存在于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思维中,也已经渗入教学改革的实践操作的各个环节。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很多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观念的更新,常常会把改革的重心也放在转变观念方面,重视转变教师观念和对教师进行一轮一轮的理论培训。然而,透视三十多年的教学改革现状,可以发现这样一幅尴尬局面:广大教师一方面可以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讲得“头头是道”,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在课堂上进行着“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这一现实非常生动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是可以分裂的,教学观念不是影响教学行为的唯一因素,教学观念的背后有着更为直接和现实的因素在主导和制约着教师的行为选择。其中,最重要就是教学活动中的制度因素——教学制度。然而,长期以来,教学论研究者对教学制度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却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和研究。 之所以强调教学理论研究要关注教学中的“制度”因素,要借助“制度”视野,这主要是因为制度视野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透过制度视角,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更科学地阐释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机制,“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P226)。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是在特定的制度规范和激励下做出的“现实”选择。可见,制度之所以能够对个体的行为选择产生决定性作用,是因为制度本身具有规范、约束和激励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现实的人,不是纯粹的“理性人”和“道德人”,更是“经济人”。毫无疑问,教师的行为选择不单取决于其内心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良知,而更要受现实利益的主导和支配,受到现实教学制度的制约。 当今理论界,制度已经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研究课题,而几乎成为所有“社会学科”(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极力开掘的“领地”。教育学也早已经加入了这一研究的行列,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法国产生的制度教育学派,就已经开始借助“制度”来研究教育改革和学校教学问题。当然,制度教育学首先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才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的。“制度教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把培养制度亦即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以阐明制度对教育情景中的各种行为所产生的特定功能和效应比各种方法论更为重要。”[3](P110)在制度教育学视野下,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教育学没有意识到的领域——教育制度,并高度重视制度之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制度教育学派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向制度挑战,“向不说话的教育制度挑战”。制度教育学派的诸多研究者重视制度本身的价值,力图把处于传统教育学视域之外的教育制度作为自己分析、干预或批判的对象,并对隐藏在教学活动和课堂背后的制度因素进行深入考察[4](P18)。美国教育学者丘伯在分析美国学校的教育改革时,也曾借助制度视角进行分析,他认为,“制度是了解学校的关键因素,所有的学校都深受其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学以何种形式进行组织、运作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处的制度背景。”[5](P3)因此,要想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就必须改变学校管理的规则体系,创立新的制度,通过新的制度来规范和激励教师个体的行为选择,而不能把改革的重点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观念改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