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0)02-0078 05 一、教师教育偏离教师道德成长的现实反思 当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其之于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及其之于教师理念的时代吁求,教师教育在体制化的推动下得以迅速推广,教师的专业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取得了不俗的绩效。然而,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技能优先的行为主义、片面讲究专业发展与教学实效的唯专业主义,凸显出专业技能本位倾向,显现了“缺乏道德的教学能手”、“没有精神的教育专家”、“没有灵魂的教育技术”等令人焦虑的现象;而教师道德、职业伦理等师德建设任务则有沦为边缘、陪衬的危险。教师教育的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教师的发展成了道德缺位的单纯的专业发展。其突出表现是:不仅职前教育环节上缺乏基本的师德修养的课程安排与实践活动,而且在职教育中有成效的师德培育环节与项目也明显匮乏;即使开展的一些师德培训,也仅仅是例行公事地对师德规范予以理论阐释、政策诠释或榜样例示,流露出浓郁的形式主义、管理主义、行为主义色彩,而有启发与建构意义的专题师德培训活动则是凤毛麟角。这使得教师教育潜藏着一种价值残缺与伦理缺位的隐忧。教师教育与培训中的“行为主义把教师的行为分解为一套具体的教学技能,把教师理解为严格按照某种计划控制、操作和生产的施工员,忘记了教师的道德人格以及师生关系的道德性具有的重要的教育意义,消解了教师教育行动的道德性,从而使得教师的行动失去了道德的维度,教师不再关注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和道德后果,甚至放弃了自己教育行动的道德追求”。[1] 教师教育被狭隘地集中在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教学技术的操练上,其不良结果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失去了伦理的支持和道德目的的考量;教师的职业品质与德性修养被人为地搁置了。参加培训的教师习惯于抱持“拿来就用”的实用主义态度,热衷于操作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技能获得,而对教育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道德责任与后果、教师人格品质的先决性等少有理解与体悟。教师职业的道德维度与教学行为的道德责任与追求不断淡化。要扭转这种价值与行为倾向,教师教育就必须着眼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立足于师德之于教师职业的根基性与劳动的先决性,将道德成长纳入教师教育的计划与活动中,以使其真正获得职业发展的价值源泉、内在动力与精神基础。“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2](48) 教师劳动是一种价值支撑的劳动,是一种显著的道德活动。教育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绝不只是一套技术技能,甚至当这种技能被导引向着某种统一的目的时,以及即使这些技能的运用有时被重视,或者它的运用就自有其乐,它也不等同于实践。”[3](245)教育和教学都是一种道德事业,唯有满足道德的正当性才能使其价值得以合目的地显现。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旨趣的教师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须切实改观偏重教学技能、教学策略与专业技术培训的流弊,从促进教师道德成长的角度予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 二、道德成长进入教师教育视域的可能性 将道德成长纳入教师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不仅仅是对现实弊病的理论反思,而且也具有转化为实践运行的某种内在可能性。 (一)道德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指向 教师的素质状况及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水平愈益成为制约改革进程的核心要素,这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及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希望教师既是一个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教学能手”,又是一个热爱学生、心无旁骛、忠于职守、德业双馨的“人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正在“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4]教师的专业化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当务之急,但决不能将其等同于学科专业化、技能专业化。必须将教师的道德品质教育和伦理实践智慧的培育放在专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现专业特性与道德品质的双水合流,唯此方能促进教师整体教育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健康成长。 退一步说,即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也应当用职业道德的维度加以考量,以使其专业道德获得发展。“如果全部教育工作都要讲专业性和专业化的话,其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德育当然更要讲专业性和专业化了。”[5]“顺应时代发展,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质量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专业性地推进教师的专业道德建设。”[2](45)“只有我们制定的师德规范是专业的、合宜的,我们才能既倡导崇高的师道精神,又厘定专业伦理的底线,才能在行业内规范教师,对外则排除非专业的侵蚀,师德规范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6]从教师职业的道德根性而言,教师要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并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也必须具备开展德育活动所需的起码的道德与文化素养以及对儿童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以增强其对德育的意义、过程、课程、策略等的理解水平与实践能力,这同样需要教师的道德成长与德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