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97年7月1日,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她一百五十余年的殖民地历史便宣告从此结束。作为纪录社会发展的新闻事业,当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香港新闻业的过去、现状如何?展望1997年7月1日后的前景又怎样?这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新闻事业也不无裨益。谢骏先生及时赠稿,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新闻界的同仁不妨研究一下。 香港的新闻事业最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最集中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些又都受到一个半世纪以来作为殖民地而形成的香港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从此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结束英国殖民地的历史,但是仍然保持着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实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到那时香港又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作为时代和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新闻传播事业必将首先受到考验和锻炼。为了有把握地对明天作出预测,就十分有必要对香港新闻传播事业的昨天、今天作出恰当的分析,尤其需要研究香港社会文化背景与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香港居民的特点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香港是弹丸之地,土地面积仅有1070.12平方公里, 但是人口却多达602万,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香港又是个华洋杂处、 东西文化交汇的城市,居民国籍十分复杂,人称“移民之都”,至1991年初,外籍人口已增至24.5万,其中菲律宾籍人口增长最多,英国人居第二位,印度人居第三位,美国人居第四位,日本人居第五位。 香港居民的年龄结构相当年轻,3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6%以上。17—20岁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到1991年已达18%。 一般来说,年纪越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信息的需求量越大。这个特点就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对象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仅以报刊为例,到1993年底,香港共有报纸77种,其中每日印刷的中文报纸41家,英文报纸7家,还有1份用凸点字印刷的报纸专为盲人服务;定期期刊619种,其中中文期刊346种,英文期刊154种, 中英双语期刊102种,报纸总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平均每1000人阅读380份, 比世界平均数高出近4倍。 二、香港的政治制度容许不同立场、观点、派别的报刊出版 鸦片战争以后的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数十个殖民地中的一个。1843年香港成立了制定法律的机构立法局,建立了直辖殖民地模式的政治制度。香港法律制度中,法律适用的原则原来遵从“双轨制”,即“英国人、他国人用英国法,中国人用中国法”,自1875年开始,转为“所有人均以适用英国法为主”。在历年香港制定的法例中,并没有专门针对新闻传播媒介制定的,不过有些条例、条文涉及新闻传播媒介较多,但都代表了制定法律的宗主国的意志,强调禁止颠覆殖民地政府的言论。只要不触犯这一条,香港传播媒介就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言论自由的特权。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反映政治斗争的报刊一直存在。从《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到《大公报》(1938年8月)、《香港联合报》(1992 年5月)等,在这些报纸中,有外国传教士主办以宣传宗教教义为主的报纸,也有中国人自己主办的商业性报纸;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宣传维新观点的报纸,也有保皇党主办的维护君主立宪的报纸;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革命报纸,也有与之相抗衡的报纸;有中国共产党人以商人名义主办的革命报纸和倾向于中国的爱国报纸,也有中国国民党主办的或受到台湾当局支持的报纸,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观点的报纸在香港都可以同时存在着、对立着。这种反映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不同主张和观点又无一不与中国的政治脉搏息息相关。长期以来,香港形成的这种社会历史背景,给读报人带来了选择报纸的自由。而读者群体的不同又制约着香港新闻传播媒介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然也有相当多的报纸奉行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持中间立场,表现出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即使有时偏向某一方,也是有赞有弹,不一边倒,这些报纸往往从读者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知的权利,争取到了相当数量的读者,发行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东方日报》就是这类报纸的代表。据称,该报日销量已逾30万份,读者人数达180余万, 为香港中文日报之最。所有报纸都是采用间接发行和直接发行两种方式,中文报纸约65%采用总代理制,35%采用分区代理制,读者也习惯于在街头报摊随时随地买报看,习惯于自己从新闻事实中作出思考和判断,多半不太愿意接受带有政治倾向的说教。 三、商业、金融、贸易的发达促进信息、广告业的兴旺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她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深水港和国际机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之一。1989年,香港人均总产值约达1.094万美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 其外贸总额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1988年人均贸易总值达2.16万美元,超过英、美、日、中国内地而居世界第二位。商界的竞争必然引起信息的竞争,香港对信息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并且与日俱增。香港由电讯系统、电话系统、邮递系统三部分组成的通讯系统已经相当现代化。香港是东南亚电话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每100人便有电话65座, 其流动电话使用率为全世界第二,人均传呼机用户高居世界首位,人均图文传真机数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它还是世界上首个拥有全数码系统电讯网络的大城市。正是因为香港信息发达,世界各国都把香港作为一个理想的情报汇聚中心和散发中心。近百家国际新闻机构把其亚太区总部和分社设在香港,其中路透社亚太总部经常在香港时间白天代替伦敦总社作为发稿中心。这些都说明香港已成为世界的窗口,各种信息在这儿交汇、碰撞、扩散。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更高的消费,高消费又催化了广告业的兴旺发达。香港传播媒介,不管是文字的,还是电子的,都十分重视对广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般大型报纸的广告篇幅约占1/2至2/3,许多报纸的广告收入已经主宰其生死存亡的经济命脉。近年来相继停刊的《工商日报》、《香港时报》、《华侨日报》等著名报纸,原因是复杂的,但广告收入的不足则是导致报纸倒台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了新闻传播媒介 香港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贸易、交通、旅游的高度发展,使她能更迅速地吸收和消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并以其装备了香港的工业,也装备了第三产业,包括新闻传播事业。这种装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需要众多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并存。与前边提及的文字传播媒介相应的是电子传播媒介。1993年,香港电视普及率超过98%,其中69%的家庭同时拥有录像机。目前香港已拥有10家电视台广播台,极大地提升了香港市民的视听享受和增加了选择余地。 二是新闻传播手段的现代化。香港的报馆已普遍使用图文传真机和无线电对讲机。不少报馆装有电脑监听机,监听巡逻警察与警察总台的通话和其他新闻单位与外出记者的联络。每个记者身上都带有电子信号器。各报还备装有无线电通话机的采访车,可随时与新闻部联系。报馆内有录音电话机、电视录像机、收录两用机以及先进的摄影和印刷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