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

作 者:

作者简介:
雷宏振(1966-),男,陕西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出处: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共享知识的特点:地理聚集性、溢出性和核心知识的保密性,并从知识形态、知识垄断、知识共享能力的差异、共享平台的技术壁垒及文化产业产品的保护措施不够健全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认为,应从共享能力和学习能力、组织间的关系、公共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集群文化、共享平台及人才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09)02-0044-07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形式,把产业集群的内涵从物质领域扩展到意识领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产业组织理论。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被视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如果组织仅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知识,就要承受巨大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甚至最终失败的风险,而如果与其他组织合作,学习其他组织的成功经验和知识,就会快速提高自身能力。然而由于知识资源的重要性,人们通常都不愿意分享知识[1]。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在集群内各组织间的传播与流动,因此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问题,对于增强集群内组织间的协同效应,提高集群内组织和集群整体竞争力,促进中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西方学者对其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自从1990年Porter在其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国家的竞争优势大多来源于产业集群后,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最热门课题之一。阿伦·斯科特从地理分布上分析了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2],认为文化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向。Nachum和Keeble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发现地方化集群学习过程是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3],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通过知识共享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Harald Bathelt分析了莱比锡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4]。一般而言,在同一个文化产业集群内的成员组织基本上是均质的知识拥有主体,也就是说,知识在成员组织间的分布是大致均匀的。少数集群成员组织就要向集群外的企业获取知识资源并消化、创造新的知识,丰富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扩大集群内的知识存量。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康小明等讨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关系[5];陈倩倩等以音乐产业为例讨论了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6];张斯龙等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7];刘保昌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8]。

      从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分析某一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很少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对集群内的知识管理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尤其对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甚少。本文从管理学出发,发掘集群固有的知识,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期为文化产业集群内的组织提高竞争力、实现集群可持续成长提供理论借鉴意义。

      (二)知识共享

      要了解知识共享的涵义,应先明确知识的内涵。1966年Polanyi就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9]。知识的显性和隐性特征[10]体现在知识是否能够编码或以正式而系统的语言进行表达传输的性质。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拥有的深层次的知识,是无形且不易被形式化的、很难与他人交流和理解的知识,它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包括技巧、经验、洞察力等。而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现实数据和编码的形式进行系统而便利的沟通,可以清晰地表述并完整地向他人转移的知识,包括事实、数据、文档等。Hamel认为,由于隐性知识个体性和默会性特点,它的传播非常困难[11]。这些知识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对于获得过程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而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由此,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创造、获取、整合和利用隐性知识。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知识共享则是企业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也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日本学者Nonaka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这四个互动过程[12],使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共享并间接促成了成员与组织共享知识。Lin研究发现,互惠性利益、知识自我效能以及享受对他人的帮助等动因对个体知识共享的态度与意图有显著性作用,而预期的组织奖励对于个体知识共享的态度和行为没有显著影响[13]。Siemsen等建立了制约因素模型,描述知识共享过程中动机、机会与能力如何相互作用以驱动组织成员实施知识共享行为[14]。知识共享既可以在个体之间进行,又可以在群体或者组织之间进行。近年来,随着企业之间合作的加强以及供应链、企业网络、产业集群等组织形式的涌现,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已经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知识共享是指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交流彼此的经验、技能、智慧等隐性知识,使其知识在集群内得到传播扩散,从而提高集群内组织的知识生产率,降低知识生产和再利用的成本,缩短知识产出的时间。知识共享应该达到“1+1>2”的协同效应。仅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或学到技能不是知识共享的真正目的,其最终目标是降低组织经营的成本、减小风险和提高生产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