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记者,都要有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这种志向和追求,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其新闻生涯的全过程,那就是写出好作品来,也就是说要写出在当代有影响、在历史上有价值的作品,它不是“易碎品”,而是传世之作。 在去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有一篇新闻作品被人们重新提起,那就是五十年前新闻记者朱启平写的《落日》。1945 年9月2日上午,在日本东京湾内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日本签降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作为随军记者,朱启平在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丈的地方,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并撰写了脍灸人口的新闻通讯《落日》。这篇原载《大公报》的通讯文情并茂,被新闻界公认为传世之作。 关注重大事件,采写重大题材,是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 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一个新闻记者实现自己志向和追求的裁体。 本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便是中国革命。当时,有一些目光敏锐的新闻记者就是因为写中国革命而举世闻名、文垂青史。斯诺之所以成为斯诺,就是因为他写了延安,写了毛泽东。索尔兹伯里之所以成为索尔兹伯里,就是因为他写了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法拉奇之所以成为法拉奇,就是因为他写了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穆青之所以成为穆青,就是因为他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关注重大事件,采写重大题材,应当成为新闻记者的嗜好。一个记者如果对重大题材不重视,不敏感,当重大题材来临的时候竟与之擦肩而过,那将是一种很大的遗憾。我们当记者的,应该有那么一根神经,经常处于值班状态,好像一根警觉的天线,不停地捕捉重大新闻,写好重大题材。 什么是重大题材?它应该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当前工作中矛盾突出的重大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是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关系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是国际事务中影响深远、举世瞩目的大事、要闻。是体现时代主旋律、反映人民群众最深切、最本质愿望的那些重要新闻。 关于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 重大题材的报道抓得好,一张报纸就有影响,有特色。报社的领导,要把好方向,出好点子,用好记者,抓好稿子。搞好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是新闻单位领导者的责任。策划的好坏,对于重大题材报道的成败,关系极大。 “决胜于社门之外”,是人民日报一位老总编的深切体会,也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强调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接近群众。重大题材的题目哪里来?无非是来自两头,一头是上头,来自中央在考虑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采取的重大决策,正在抓的重要工作;一头是下头,来自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来自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民群众,来自历史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出现的最新变化。上面的精神,说到底也是来自下面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反映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和最重要的情绪。 决胜千里,需要运筹帷幄。运筹帷幄就是策划。做编辑记者的应当想一些大事,担负着重大题材报道策划职责的领导者要应该经常思考我们国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重大问题。有没有大局观,是能不能搞好重大题材报道的关键。 只有胸有大局,才能出好点子,出对题目,才能稳操胜券。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如果看不透战争全局的发展态势,即便争得一城一池,终将无法赢得整个战争。 高明的棋手,必定是个大局观好的帅才。缺乏大局观,纵然围得一子一目,也难逃满盘皆输的厄运。 抓重大题材报道,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尤为重要。要善于从大局出发观察形势,判别是非,抓住要点,体现本质。 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能否高出一筹,首先要看大局观的高下,靠思想深度取胜。此外就要看有没有新奇的点子,要靠独特视角取胜,靠新奇的点子取胜。 前两年,人民日报有几组重大题材的系列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像1994年年初的《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1994年下半年的《大江东去》系列报道,1995年的《五区新气象》系列报道等。这几组重大题材的报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和策划得比较好有关。 《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是1994年初人民日报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由于这组报道题材重大,又在头版头条以通栏的显著地位刊登,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当年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受到肯定和表扬。 这组大型系列报道,源于一位读者的来信。他在给编辑部的信中这么说:“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形势很好,东西南北中都在抓住机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希望人民日报的记者,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变革的潮流中来,调查研究,深入采访,用自己的笔来反映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提倡,什么是不值得提倡,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封信引起了编委会的重视,由此引出了《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这一组大型系列报道。 这组报道的点子,就是五个字:“东西南北中”,报道的总题目隐藏在读者的这封信里。 1994年初,全国是个什么形势呢?这还得从1993年年底的情况谈起。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勾画了基本的框架。这一年年底,国务院召开若干会议,准备在1994年推出一系列有关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措施,包括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和外贸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等等。这场改革颇具力度,它将广泛触及许多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涉及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关系到利益的调整,要突破具体操作上的若干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