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的现代意义

作 者:
徐毅 

作者简介:
徐毅,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粮价表》的面世对研究清代物价史、市场史、区域史、人口史、社会史等众多领域,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史量化研究方面的价值,可以说都是难以估量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辑整理、封越健和王砚峰主持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一书(下文简称《粮价表》),是经济史学界不多见的基础性成果。清代,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粮价已经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正所谓“知彼处之米价,即彼处年岁之丰歉亦可知矣”。粮价的涨落不仅关系着大多数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也与政府的财政收支、统治秩序息息相关。因此,从清初以来,历代皇帝都非常关注有关各地粮价的涨落问题。为了能够全面和准确地掌握各地粮食的供需情况,清王朝创建了一个周密的粮价奏报制度。这一制度肇始于康熙朝,最早由一些地方大员不规则地奏报当地某个时段的粮价。至乾隆初年,清高宗从奏报的内容、程序和格式上对各地的粮价奏报做了统一规定。这样,便形成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这一奏报制度要求最基层的州县官按旬或按月采集主要粮食价格,然后于本省内逐级呈报与核对,最后由本省督抚或将军都统奏报皇帝。可以说,当时清王朝动用了全国所有的行政力量来跟踪和掌握各地粮食市场的供需和价格实况,这在现代统计学产生之前的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通过这些粮价奏报提供的资料,清代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能够得以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关清代粮价的整理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史学界一个经久而不衰的热点领域。

      1930年10月至1932年8月之间(最晚不超过1933年10月),北平社会调查所的汤象龙等人从清代档案中抄录道光至宣统年间各省的月度粮价报告约2.5万件,并据此整理出道光至宣统间粮价统计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并一直保存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在大半个世纪里,虽有个别研究者使用过这份粮价统计表个别省份的数据,但从未有人将这批粮价表完整地整理并公布出来。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王业键教授对清代粮价的研究作出了卓著贡献,并致力于编制清代粮价数据库,也曾经利用过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藏的这份粮价表。2004年,这批粮价表的整理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项目,供职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封越健、王砚峰等学者对经济所收藏的全部粮价表进行了整理、核对与增补,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使之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呈现于学界。这是一项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十分有意义但前人从未做过的工作。出版的《粮价表》共23册,以省分册,共记录清代21个行政省域内约450个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道等各级地区的月度粮价数据约400万条;从时间跨度来看,绝大部分地区是从道光元年正月开始,大部分截止于宣统三年六月前后,最晚截止于宣统三年十月,按开始于道光元年正月,截止于宣统三年十月计,共有1124个月度的全国粮价数据。对于统计数据来说,其准确度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粮价表》不仅忠实地照录20世纪30年代抄录的原粮价档案统计数据,而且,编者更花大力气对这些数据做了认真校对和进一步加工,以提高粮价表的准确度和完整性。例如,在整理过程中,对于原粮价表的存疑之处,编者依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始粮价单,逐一核对与计算,校正了原表中数千条错误,并补录奉天、热河、山东、直隶、四川等省的约50个月度的数据。另外,编者在编制各省粮价表的基础上,还对各省的粮价表中报送粮价的地名和行政区划、粮食品种、粮食价格起止年月,计量单位、数据缺失情况、粮价数据结构、差价计算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统计和介绍,分别列于各省粮价表之前,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对粮价表的了解和利用。正是由于《粮价表》过硬的质量,它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评审专家组一致评为A级(优等)标准。

      《粮价表》的面世对研究清代物价史、市场史、区域史、人口史、社会史等众多领域,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史量化研究方面的价值,可以说都是难以估量的。目前,比较有质量的量化成果都集中在民国时期;对清代及其前朝各代的研究则限于资料不足,有分量的成果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在史料根据和使用的方法上亦有讨论余地。《粮价表》所横跨的清代后期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从长时段来看,清后期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从中短时段来看,清后期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又一轮的周期波动之中,即道光时期的经济萧条到咸同中兴之后的经济复苏与发展。目前唯一关于这一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表现的定量研究就是曾长期担任OECD高级职务并任多国政府经济顾问、专长国际经济比较研究的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成果,已在国际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但是,麦迪森的量化研究所依据的完全是他人,特别是西方学者的成果,自己并没有对中国经济的细部做过独立的深入研究,其在史实根据上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粮价表》的出版恰恰为突破这一研究难题提供了最有利的史料保障。依托于《粮价表》的系列数据,对清代后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市场化水平以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展开较为精确的量化研究。总之,《粮价表》的出版对于国内外经济史学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它将推进中国经济史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史的研究。

      《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