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

——以中国经济思想史为中心

作 者:
叶坦 

作者简介:
叶坦(1956-),女,山东省蓬莱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本文从诠释“经济史学”的基本定义出发,基于较为广博的研究视野,重点阐释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创新及其主要标志;进而具体深入论析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独有特质与学理优势,以及中国经济思想学说对世界的早期贡献;然后返观考察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以期为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和整个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4-0001-07

      一般说来,“经济史学”主要包括经济史(含部门经济史、比较经济史、国别、民族或区域经济史、经济管理史以及专门史、断代史、通史等)与经济思想史(含通史、专史、理论史、观念史、断代史、国别、民族或区域史、经济哲学、经济伦理以及比较、管理思想史等)①。也有学者将经济史学与经济史等同或再细分②,而将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史的一个分支。构成经济史学的两部分的确有着若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关联,但也有重要的区别。

      “经济思想史”是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具备特有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从学科设置看,经济思想史在中国是“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国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说史(或称“西方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均设在经济系;而“经济史”除了经济系开设外,在历史系的专门史中也可能设置。就两者的研究对象看,或可概述为:经济史主要研究经济现象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经济形态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经济思想史则主要研究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包括制定经济政策、解决经济问题等)的思想、主张、学说、观念和理论。经济思想史是以经济思想或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以及对现实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等。先师巫宝三先生提出:“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是研究经济观念和学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进而指出:“经济思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经济哲学思想,二为见解、意见、主张等政策性思想,三为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说明的理论。”[1](P309、848)于此不难看出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的区别。

      本文基于较为广博的研究视野,结合个人的科研与教学实践,重点阐释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创新及其主要标志;进而具体深入论析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独有特质与学理优势,以及中国经济思想学说对世界的早期贡献;然后返观考察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征,以期为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和经济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一、学术创新及其主要标志

      “创新”是近年使用较多的“关键词”之一,源于拉丁语,本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与其复杂诠释不如将“创新”视作“进步”、“提升”、“发展”的同义语。学术“创新”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六个方面,并相互渗透交融、互感递进:

      (一)新材料的发现与旧资料的新诠释

      新材料的发现之所以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新材料常常会推翻已有的研究定论,带来学术的重大发展。传统研究主要靠文献,但纸张不易保存,加上印刷术普及前文献传播很有限,而出土文物尤其是简牍等,则能够补充或检验文献之不足、促进科研方法的变革。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应用,带来文献保有与传播的历史性进步。然而,印刷物成为商品后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状况。于是,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成为治学的重要方法,即从单纯依靠文献的研究到“二重证据法”和“三重(或多重)证据法”(即在“以地下材料和书面材料互相比较、印证”的基础上再增添无文字考古资料或文化人类学资料等),运用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古史研究,对于经济史学而言,实物证据无疑也相当关键,所以必须运用多重证据。当然,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中发掘、整理经济史学材料更是当务之急。

      材料使用的创新还包括对现存资料的新应用或对旧资料的新诠释,前人如陈寅恪将诗、文引入史学研究,以诗证史、以文佐史;近年,如卢华语主编出版《〈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被称为“中国经济史跨领域研究的新尝试”。对旧资料的新诠释也具有方法论意义,如文献同样记载“封建”、“经济”等词语,而这些词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意义迥然有别,如上升到学科高度则是一种“语义阐释学”或“历史语言学”等方法。例如,跟踪考察同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反映相关事物及其变迁的轨迹和规律。

      (二)新技术手段的科研革命与工具创新

      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手段为科研带来福音,大量文献尤其是大型古籍的电子化带来了科研的“革命”;高效而便利的搜索引擎,省去了我们多少时光,而数据库、资料库的建立,成为科研手段革新的直接成果和深化研究的新基础。金观涛、刘青峰近期出版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一书,就是使用“以包括关键词例句为中心的数据库方法”[2],建立并利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为基础进行的研究。书中汇集了“权利”、“民主”、“社会”、“富强”、“经济”等近百个关键词的统计分析,以此为基本素材,辅以相关的统计图表,探讨与它们相对应的西方现代政治观念在中国的引进、演变以及定型过程,并通过一组组相近术语的比较分析,勾勒出近代中国政治观念的时代变迁。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工具的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科研手段的时代变革,不仅要求我们学习新技术,更要摸索适宜需要的特有方法和工具。古人治学在意版本目录,今人研究注重文献计量,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曾用时八年对中国经济思想史1890年以来的中外研究成果目录进行发掘、搜集和整理,并成书《中国经济思想史论著目录索引1890-2003》。工具创新和“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1)了解图书馆藏、网络资源及其分类与查找方法,正确而高效地利用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2)熟悉所学专业的基本文献、数据材料和前人成果,特别是相关索引、目录;(3)个人资料库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此外,外语工具也值得一提。因为世界日新月异,国际联系不断加强,经济研究更是突飞猛进,不了解海外的研究就等于“闭门造车”,没有中外比较也就很难鉴别,而且就学理而言不包括国外的研究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