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对称”解读货币制度结构和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分流

——评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作 者:
何平 

作者简介:
何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市 100872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热议,其中的主张之一是国际货币多元论,其持论根据是国家综合实力对应的货币话语权的国家利益演绎。但各自对主权实力的认识不同,莫衷一是,难以获得共识。而从人类已有的经验出发,归纳货币体系的历史表现,对货币体系结构进行解读,对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世界货币体系可以提供更切实的根据。日本东京大学黑田明伸的专著《货币制度的世界史》(2003年日本岩波书店日本文版;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平译中文版),正是在人们重塑未来货币体系时必须认真阅读的重要著作。

      黑田教授这本洋溢着睿智和缜密逻辑分析的著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教益呢?下面我就从近年自身涉足的两个领域谈谈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在货币理论方面的意义;一是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的意义。

      今天的货币银行学标准教科书,都要列出专章讨论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其基本内容是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来给货币下一个定义。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货币形态种类繁多,从古代许多地方可见的天然海贝(比如中国夏商时期的统治中心地区及以后迄止清朝道光年间的局部地区)和耕牛,美洲殖民地的烟草,中国及亚洲地区广泛流通的铜钱,到金银等贵金属铸成的硬币(中国白银的流通,长时期采用秤量货币形式的银两制度),银行券与银行存款,不可兑现的纸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等等,再到今天人们熟知的“e-货币”(电子货币),包括广泛的实物形态和金融资产种类。倘若用归纳法来给货币下一个经验性定义,实在存在一定困难。这样,从理论上给出一个概念就显得必要。而从货币的职能出发来确立货币的定义,则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一般而言,在任何时候的任何社会,货币都可以这样来表述,它是现实生活中执行着货币职能的全部实物和金融资产的一个集合。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将货币的职能归纳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由于世界货币的职能与前四个职能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含义,所以核心是前四个职能。西方学者通常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合在一起来表达,这样一来,货币就被概括为具有三个主要的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和记账单位。在特定的场合,要用经验的方法识别出货币,就要看作为考察对象的特定事物是否或多或少执行了上述职能。

      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有些理论着重强调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Baumol,W.J.[1952],The transaction demand for cash: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6,545—556.),而另一些理论又着重论述了货币在资产组合决策中的地位(Tobin[1958]Liquidity preferenceas behavior toward risk,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5,65—86.)也就是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虽然凯恩斯早就认为货币作为记账单位“这一职能是货币理论的基础概念”(Keynes,J.M.[1930],A Treatise on Money[2vols],London:Macmillan),但总是被后来的研究者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

      黑田专著全面关注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确立的这种“三位一体”的货币概念,并探讨了通常由此引出的人们的疑问。

      人们第一个要提出的问题就是,可以作为货币的那类物品或资产是否在逻辑上说需要兼具货币的三种不同的职能?黑田教授在本书中用世界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事实进行了回答。已有的历史材料表明,一般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之下,货币在特定时点只有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两种职能,抑或记账单位和储藏手段两种职能。本书中描述的各种各样的手交(hand-to-hand)货币就是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的组合,当它们服务于所谓“时间的交换”(见终章第2节)时,便是记账单位和储藏手段的组合。那种利用债权债务来缓解实体货币供给不足而引出的信用,如果看成货币的替代品的话,它应是记账单位和储藏手段的组合。第6章第3节论及的14世纪英国相距伦敦东北88公里的科尔切斯特,小笔的信用交易的盛行规避了货币供求的紧张。将商业交易引起的资产转移作为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来处理。这种信用便有资产储藏的意义。这样看来,似乎所有的货币形态都伴随着记账单位的职能,也就是说记账单位是和特定的货币实体不可分割的一个职能。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短陌(第4章第2节)和各种各样虚银两(第4节),却将记账单位与货币实体分离开来。就是在日本,18世纪后半期实行的所谓文目钱(称量银)计算单位(见终章第4节),事实上也是与实际流通的铜钱相分离的。

      人们进而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相融合的体系,使得其中货币的各种职能分属于不同的资产?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可以表述为,一个国家实体内是否可能有多种货币的存在?这是黑田教授在本书中倾注了最大精力的一个问题。

      人们熟知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氏,以作为促成跨国境欧元诞生的理论基础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荣膺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他的基本假定是,倘若一个地区的资本和劳动能够自由地流动,建立统一的货币就是最有效率的。黑田教授从这一假定隐含着的推论(也就是,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倘若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多种货币的并存就是可能的)出发,用世界范围内的实证材料透彻地分析了在多个国家的相当长的阶段,多种货币竞争并存的事实。明确地指出了一个国家一种通货的历史性,也就是,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通货的情况,只是特定历史时点的产物。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与一国一通货制度不同的货币流通状况表达为,超越国境的货币和国境内多种货币的并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