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是报道党的经济工作与人民的经济生活的新闻,其题材范围总是与农业、工业、财贸、交通、市场等有关。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新闻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与显著,尤其是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展示宏观经济大局与发展趋向,促进生产力发展,指导经济工作与服务于人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当前的一些经济新闻报道还不太适应形势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要,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宏观经济分析,视野狭隘,思路不广,就经济写经济,就生产写生产,不善于抓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些经济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在报道形式上,相当一部分经济新闻采用政策语言、时行语言加上一大堆成绩数据的办法,呆板枯燥,可读性差。 有关经济新闻改革的讨论,各地都已进行多年;有关论文在各种新闻学术刊物上也比比皆是。笔者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宏观经济的意识,确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并善于抓住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使经济新闻报道有重大突破,取得更佳宣传与传播效果。 一、确立市场经济的宏观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已经把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领域联成一体,因此,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确立宏观经济意识,在报道具体的经济信息与经济工作的同时,不要忘了报道宏观经济并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上海证券报》是一张主要报道金融证券市场信息为主的报纸,该报的领导与记者却富有宏观经济意识与创新开拓精神。今年6月6 日至8月8日,该报社组织“中国经济长江行”大型采访活动, 从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出发,途经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抵达上海浦东,对长江沿岸地区经济、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状况,股份制改革试点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两个月中,采访团行程两万余里,发稿150多篇,共20多万字, 系统全面地展示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新态势与宏观经济信息。例如四川省股份制企业总数占全国第一;武汉市将成为全国又一个金融中心;“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山东,2000年看浦东,2010年看安徽”等等,充分展示了长江流域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与趋向,为广大证券市场投资者、企业工作者和所有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读者所普遍关注。“中国经济长江行”大型采访活动最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此。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90年代的首要任务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这个“市场”包括经营机制的变革,涉及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而我们多少年来只看到商品销售的市场,因此眼界不宽、思路狭窄。市场是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和社会全体成员的“总神经”,市场的每个小变化都会牵动社会每个成员的神经。新闻工作者要确立市场经济头脑,注意经济宣传以市场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从生产、业务的圈子里跳出来,走向社会生活,贴近基层群众。 上海《新闻报》是一张综合性的经济报纸,1991年6月29 日发了一篇报道《“幸子”们的渴望》,这是一篇讲述患白血病的儿童在死亡线上受煎熬的催人泪下的通讯。有人说:经济记者怎么跳到卫生战线去了?一张经济报纸怎么发社会新闻?然而,恰恰是《新闻报》记者富有市场经济头脑,他从儿童患者着手,提出了一个大病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到了人民保险业务,社会反响极大,引起了上海市保险公司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关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是经济改革的一个方面,经济记者若没有市场经济头脑,不善于动脑筋,是抓不住这类深层次的问题的。 二、敢于抓“热点”“难点”问题善于作典型报道 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多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某方面矛盾;当前要改革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妨碍四个现代化的部分,扫除一切不利于“四化”的旧习惯势力,这是重点。经济新闻抓准了这方面的矛盾。提高报道思想性、针对性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而优秀的经济新闻,总是针对经济工作与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问题,运用典型去给予有力的回答。 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一些农村干部与农民以为农业已过关,加之这几年农村经济大发展,务工务商农民与务农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农业生产降到“小三子”的地位,所谓“一贸二工三农”,“农业为基础”的观念淡薄了。上海市嘉定县领导保持清醒的头脑,早在1985年上半年就适时地提出:经济要上,工业要发展,农业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粮食生产丝毫不能放松;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措施。《解放日报》在1985年7月26 日头版头条地位发了新闻《端正指导思想 总揽经济全局嘉定展现农副工协调发展新势头》。编辑还在同版配以评论员文章《还是要有农业为基础的观念》。这是一组指导性、可读性都很强烈的新闻,在全国也是较早的。嘉定县的经验后来在上海市郊县得到了推广。这组经济新闻所体现的思想,符合后来在同年9 月召开的全国党代表会议上陈云同志的指示精神。陈云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而“无粮要乱”。这从一个侧面看出,《解放日报》的这组经济新闻从宏观上对农村形势的观察和分析很中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发表是及时的,因而在社会上、尤其对农村产生了积极的强烈的反响。 要抓准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经济领域内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并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1992年6月15 日《人民日报》转发了《辽宁日报》新闻《养猪大户的转轨阵痛》,讲的是:大连市旅顺口区第一养猪大户王新满,作为“一心奔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前三年内将一万多头肥猪全部按计划卖给国家,可是经营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后,如今却有800头肥猪滞圈,积压资金近30万元。 王新满面临困境,束手无策。新闻最后写道“请问当地有关部门”:“生猪市场逐步放开以后,你们有没有责任引导、帮助农民较为顺利地走向市场?难道我们能翻脸不认像王新满这样的几十年来‘党叫咋干就咋干’,而今被猛然推向市场,难免茫然失措的可敬可爱的农民兄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