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若干问题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贾鸿鸣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

原文出处:
新闻出版交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正确估价当前新闻出版的形势,驾驭好这项生机勃勃而又错综复杂、气象万千的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探索,再发展、再探索,使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出版产业体系逐步现出端倪,新闻出版业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是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当前的总体形势,也是主流和本质。

      估价形势要坚持两点论,看形势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趋向;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新闻出版事业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政治倾向不好、格调品味不高的书报刊不时出笼,严重干扰着新闻出版的健康发展。

      当前在估价形势上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正面评价、宣传和肯定新闻出版战线的成绩不够,主要表现在:肯定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新闻出版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够;肯定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够;肯定新闻出版管理在难度很大的情况下管到目前这种程度不容易不够;尤其是对新闻出版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地出现的问题不能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冷静地作出分析和判断,有时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倾向不纠正,带来的副作用,不仅会挫伤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淡化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闻出版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伟大成就,不利于增强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驾驭这一错综复杂、气象万千事业的信心。

      二、实现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的更大繁荣。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到本世纪末,基本完成从以规模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实现这一转移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取得更大繁荣,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之举。

      实现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的转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一系列问题。当前,核心的问题是要抓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只要把出版物的质量抓上去,这种转移就会有实质性进展。近年来重点是强化精品意识,形成精品生产线,有了自己的一套做法。狠抓优秀图书的出版,每年都能不失时机地以出版优秀图书为龙头来求得转移的实质性进展,成效明显。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大辞典》; 在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后,为宣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先后出版了《邓小平著作学习大辞典》、《邓小平著作思想生平大事典》;配合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出版《廉政建设大辞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全书》;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把我们的图书打入世界图书市场,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三十六计》。大批优秀图书的出版,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有效地把出版工作者的注意力引向了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移,使转移的目标和要求深入人心,并把这种要求变成了实际行动,使转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总之,转移要综合性地做许多工作,但突出的是要抓出精品,在繁荣上有所作为。

      三、处理好“两个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

      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新闻出版事业沿着健康、繁荣的道路前进,在管理上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归纳起来讲,重点是必须认真研究处理好两个关系:

      强化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经济手段——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目前的出版管理来看,当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出版的那一套办法已经被冲垮,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出版还没有上轨道,我们面对的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工作难度很大。在承认出版物是商品的同时,更要看到其特殊的属性。我国出版物在文化、意识形态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方面的特殊属性,要求在管理上也要有相应的,能够引导和保证出版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特殊经济手段。显然,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明显欠缺的,也就是说在管理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鲜明的特殊性,还是停留在当年的政治要求上,开会、通气、打招呼,或当面批评,多是政治上的要求,尚缺乏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手段。在这方面,我们是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落后就被动,落后就会被人钻空子,落后就容易出问题。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出版管理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要体现其对精神产品生产全过程实施管理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强调政治纪律的同时,务必要采用更多的经济手段来管理出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沿用过去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还应该研究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出版。这是遵循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部门无可回避的、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问题。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来管理出版,关键是要建立正确的导向。这种导向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使出版优秀读物的出版单位和个人得利,使出坏书者受到经济上的惩罚,直至破产倒闭,真正把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体现在出版业的市场经济运行之中。这是出版改革必须解决的要害问题。

      我们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好书好刊出不起,卖不出去,出好书刊要亏损的现象相当普遍,相当严重;而出版和倒贩坏书坏刊者则聚敛暴发,这个问题必须认真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出版管理来说,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经济手段的力度。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版战线的职工是党的舆论宣传者,同时从事出版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我们必须给出版优秀图书者以更多的实惠。出版管理不应只是行政管理,还应配以法律的、舆论的、经济的手段。我认为,当前,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出版管理难题更为现实,效果会更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发展,经济手段的出版管理方式就越有可为,也越能奏效。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一个重要改革课题。通俗的说,这种改革要使出版优秀读物的单位和个人环环得利,总体实惠;要使出版坏读物的单位和个人层层受罚,最终倒闭。这就是采取经济手段的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