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探讨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心理活动的特点、互动规律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的科学。如今,在我国,新闻心理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匆匆向我们走来。为了促进这门学科的确立和发展,本文试对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走向做一概述。 一、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我国对于新闻心理学较全面的、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虽然是在80—90年代,但是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由于报纸的产生比广播、电视要早得多,因而最初的研究是从报纸读者开始的。我国早期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曾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即在多数之人爱读而已。于此应研究多数人何以爱读?则必直接间接与多数人不无关系,而为彼等所皆欲知之事。”“则外交记者于迎合多数读者心理之外,且负制造多数以变换社会心理之能力与任务也。”[1] 1941年,我国新闻学家任百涛在《综合新闻学》一书中曾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论及新闻事业与心理的关系。 解放后45年,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3 个阶段:萌芽、酝酿和初步形成。 (一)萌芽阶段(1949—1978年) 解放后到文革前,读者心理依然是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复旦大学王中教授在1956年写成的《新闻学哲理大纲》,作者把“不断寻求和发掘读者的需要与兴趣”视为现代报纸改进的方向。他关于应当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的论述揭示了探讨读者心理的意义。 文革10年,由于新闻心理学的母体学科之一——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所以同心理学的命运一样,我国新闻心理学在这一时期也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当科学的春天到来时,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才又得以恢复。 1978年2月, 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在该社举办的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我国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他呼吁:“当今世界上边缘科学特别发达,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是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如生物物理学、经济地理学、遗传工程学等等。新闻学和心理学为什么不可以‘搭伴’?” 1979年底,当时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的徐培汀,就我国新闻界在1978—1979年期间对于读者心理、采访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之后,也明确提出在我国开展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观点。在这一阶段,新闻心理学虽然被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了,但提出具体研究内容的还较少。 (二)酝酿阶段(1979—1986年6月)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开创了一个以改革为显著的标志的崭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心理学得到彻底平反,这就为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80年代初期,率先向新闻心理学进军的是一些思想活跃,有开掘精神的社科院新闻所的学子。他们曾以读者心理为中心,写出了一批较有分量的论文。如岳颂东的《报纸读者的心理研究》、邢平安的《论新闻效果及其心理内涵》、杨壮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报纸的兴趣》等。 从1978年到1986年,又有几十篇新闻心理学方面的论文问世。除研究读者心理外,开始出现了研究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论文。像张陆游的《听众心理与广播稿写作》[2]、 马国力的《从观众心理需求看电视新闻改革》[3]。虽然篇数不多, 但毕竟拓宽了新闻受众心理研究的范围。 除了研究受众心理之外,这个阶段还出现了研究采访心理、编辑心理和播音员心理的论文。1985年8 月广西大学朱执中教授编写的《采访与采访心理学》里,虽然采访心理只占九节,但是把采访心理编进新闻教材中,这可能是第一次。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期间我国新闻界的某些颇有影响的领导同志就重视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心理素质问题曾发表过专门的论述。 1981年,《新闻战线》第8 期刊登了当时《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同志的文章,题目是《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文中安岗同志把对新闻受众心理的研究提高到了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高度,在当时的确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 事隔两年,当时的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同志曾撰文指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强调了重视其心理素质的必要性。这在当时,对于那些从事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同志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支持。 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张骏德、 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了。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的新阶段。 (三)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1994年5月) 近1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不仅应遵循新闻规律,而且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得到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到1993年,我国广播和电视的覆盖率分别是为75.6%和81.4%。广播电视作为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其接收者已达8亿之众。[4]从媒介市场“供求”规律上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能否抓住听众、观众(当然也包括读者),这不仅仅是一个坚持党性原则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直接关系新闻传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听众、观众感到真实、亲切的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蓬勃发展起来。《东方时空》、《一丹话题》、《敞开你的心扉》、《人生热线》、《相伴到黎明》等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视听节目纷至沓来。新闻工作者对听众、观众心理的探求兴趣也空前高涨。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从“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心理学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