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7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4-0035-12 马英九是台湾政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曾担任国民党多项党政要职,现集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主席于一身。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马对大陆政策极为重视,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两岸关系发展的论述与主张。分析研究马政策论述和主张的实质内涵、政策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对新阶段、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推展、对做好对台工作十分必要、深具意义。 马大陆政策实质内涵 马英九有关大陆政策的论述、主张内容丰富,涉及两岸关系各领域,下面从两岸定位、政经、涉外关系及文化等层面对其实质内涵作一探讨。 1.在两岸定位上,以“宪法一中”为基础将两岸定位“一国两区” 马反对陈水扁“一边一国”及李登辉“特殊的国与国”的两岸定位,认同“一中(中华民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以“宪法一中”为基础,明确将两岸定位为“一国两区”。2005年8月接任国民党主席伊始,马英九就首度提出,根据“宪法”,两岸“既非一边一国,也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国两区”。① 上任之后,马对此定位十分坚持,2008年9月,再次重申海峡两岸是“一个国家两个地区的特殊关系”。为增强此定位的正当性,马刻意将“九二共识”解释为“一中各表”,进而延伸为“互不否认”,营造两岸互为对等政治实体的局面,以在“一国两区”架构下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② 2.在政治关系上,主张政治协商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及军事互信机制 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发展,马英九有所期待,表达了积极推动的意愿,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后,政治议题将被摆上议事日程,这是客观发展规律,无可回避,多次表达了与大陆签订和平协议及军事互信机制的主张。2006年2月马访英时曾宣示,若2008年赢得大选,将尝试恢复两岸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政治对话,将会与大陆协商订定两岸和平协议的架构,进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及讨论台湾争取国际空间的问题。③ 不过,马上台后,对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趋于谨慎,虽表示“应该做”,但却认为时机不成熟,和平协议不是最急迫的议题,军事互信机制“太敏感”,牵涉到台美关系,影响美对台军售,因此要“非常谨慎”。 3.在经贸关系上,全力推动为台经济引入“源头活水”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马英九一以贯之的主张,特别是上台后,马坚持务实开放的思维,通过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举行了五次“陈江会”,签订了14项协议,达成了二项共识,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松绑政策,包括放宽企业赴大陆投资限制,投资金额上限放宽至60%,投资审查程序简化、台商投资大陆产业类别限制放宽,开放陆资赴台投资,结束了长期以来两岸单向投资的局面,实现了观光客赴台、共同打击犯罪、金融合作、农产品检疫检验、渔船船员劳务合作、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多方面合作,特别是两岸实现“大三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可谓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两个重大事件、两个重要里程碑。“大三通”有力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为台低迷经济引入“源头活水”,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ECFA的签署有助于两岸建立互利性经贸合作机制,达成两岸经济的全面整合,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自由化、一体化和制度化,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步入发展的新阶段,有助于厚植台湾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马英九在ECFA签署后欣喜地表示“两岸的和平繁荣已经不是天边的玫瑰,手摸得到也感觉得到”④。 但马也有着明显的单边思维,在所谓“台湾优先”原则下,对台有利即开放,不利则收缩,使得两岸经贸关系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对等性,不利两岸经贸关系的行稳致远、持久发展。 4.在文化交流上,强调两岸同根同源积极促进中华文化融合 马对中国文化颇深感情,高度认同,曾明确宣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分享与传承共同的血缘、语文、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传统是台湾文化的根源,不能否定自己的祖先。马上台后,注重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亲自主持了“祭孔”和“遥祭黄帝陵”等仪式,对陈水扁时期“去中国化”做法拨乱反正,重新设置中国历史和文学课程,提倡使用汉语拼音,为“去中国化”的企业、建筑、街道正名,恢复“两蒋”铜像和“中正纪念堂”,提出“识正书简”⑤ 构想,倡议两岸合编《中华大字典》。两岸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台开放大陆歌手、剧组演员赴台演出,放宽大陆生赴台限制、恢复大陆媒体赴台驻点等,希望借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融合,强化彼此认同,以民族意识消弭“台独”意识,为“未来两岸和平繁荣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 不过,马对“中华正统文化”的坚持,有隐喻“中华民国”正统地位用意,马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夹杂着台湾“民主经验”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以既表现出两岸社会体制的差异,以此拒绝大陆统一主张;亦借此产生辐射作用,配合西方社会对大陆的“和平演变”。 5.在对外关系上,提出“活路外交”新思维向大陆要国际生存空间 马英九曾明确指出,“大陆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⑥。为配合大陆政策,马在对外关系上,提出“活路外交”新思维,摒弃陈水扁时期的“冲撞外交”、“烽火外交”等对抗性做法,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措施,主张“外交休兵”,不再挖大陆“邦交墙脚”,暂停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努力,转而推动以弹性身份实质性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低调过境美国,不举办公开活动、不接受媒体专访、不与美官方直接会面等。马的做法就是想避免、减少两岸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冲突,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营造外部环境。 但应看到马的深层用意是以“活路外交”换得大陆放弃对台的“外交打压”,为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不否认”创造条件,向大陆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稳定“邦交国”数量,提升与重要国家的实质关系,扩大参与国际组织,增加台湾的能见度,确保台湾的“主权独立”地位。 马大陆政策的主要特点 马英九大陆政策形成于特定历史时期,受多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必须兼顾多方利益与考虑,从而形成了如下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