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战及其延续中的两岸政治关系

——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统一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两岸关系最本质的内涵是政治关系,是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国内战及其延续所造成的政治对立。如何看待两岸政治关系,对两岸政治定位做出正确判断,必须追根溯源,必须从中国的内战及其延续入手。

      中国内战及其延续的特点

      1946年6月,中国内战爆发。内战一方的“国民政府”坚持“动员戡乱”,力图消灭另一方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内战另一方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一你死我活较量的背后,则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存在的、双方严重的政治对立。实际上,这种政治对立曾经引发了长达10年的一场中国内战。必须看到的是,尽管内战规模巨大、损失惨重,但参与的双方始终坚持的,都是争夺中国的统治权,而没有任何一方试图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虽然内战双方的胜负在短短3年多就已经决定,但内战却延续60多年而尚未终结,这就是这场中国内战最独特之处。1950年到1978年的近30年中,美国向台湾提供了直接的军事保护、政治支持,以及大量的经济援助,使得已被推翻的“国民政府”残余势力得以在台湾立足,但美国始终坚持避免直接参与中国内战。1979年至今的30多年中,由于祖国大陆和台湾各自内部的相关政策相继发生重大调整,1988年以后,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持续的大幅度增加,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更进入了和平发展新阶段。这些虽然导致两岸军事对抗明显缓解,但两岸之间敌对状态至今没有结束。

      中国内战及其延续的60多年中,海峡两岸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引发了中国内战的变化,不仅内战的形式改变,而且内战的目标也已改变。1979年,祖国大陆明确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台湾则于1987年开放去台老兵回祖国大陆探亲,1991年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所以,尽管中国的内战没有结束,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战双方军事对抗的严重程度持续降低。这表明通过运用武力直接消灭对方来实现对全中国的完全统治,已不再是中国内战双方的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保台”。1988年以后的20年中,在台湾相继执政的李登辉、陈水扁,做出的选择是由“保台”走向“台独”。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选择,导致中国内战的性质由长时期以来双方争夺中国的统治权,开始向破坏与维护中国统一即分裂与反分裂转化。这一变化不仅在过去20年中几次加剧两岸军事对抗,而且给未来的两岸关系带来严重的不确定性。2008年5月马英九执政后,又重回“保台”目标,两岸关系虽得以改善,但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并未停止。

      中国的内战及其延续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

      回顾60多年来中国内战及其延续对两岸政治互信的重大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相关结论:

      第一,中国的内战及其长期延续,导致了两岸之间政治互信至今十分薄弱。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两岸分别对于对方的不信任有相同的原因,即内战双方固有的不信任感,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两岸对于对方的不信任有了各不相同的原因:台湾是内战的失败者,长期处于绝对劣势,对祖国大陆的不信任源自严重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和伴随着的强烈不信任,一直延续到现在;祖国大陆对台湾的不信任,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主要来自台湾方面是否真正有诚意与祖国大陆和平谈判,而90年代初以后至今,则来自台湾搞分裂、搞“台独”的现实可能性,经过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的20年执政,这一不信任已达到十分强烈程度。

      第二,两岸之间一直存在着关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互信,尽管很薄弱,并且在李登辉、陈水扁于台湾执政期间,又遭到严重损害,但在2008年5月以后,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历史新阶段进程中,得到明显表现和加强。

      第三,两岸之间的政治交往滞后。所谓两岸政治交往,即两岸官方或得到授权的机构、个人,为处理两岸之间的包括政治事务和其他事务的接触、协商等。从1949年直到1990年代初,两岸之间没有公开、正式的政治交往,此后,海协、海基两会作为官方授权单位开始接触,先后进行了两次“汪辜会晤”,2008年5月以来,“两会”重启会谈。这些交往与两岸经贸关系持续、较快发展相比,特别是与2008年5月以后的两岸经贸关系机制化、规范化发展相比,显得全面滞后。这清楚反映了迄今为止的两岸政治关系的真实状况,充分表现了中国内战及其延续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深刻不利影响。

      探讨两岸政治定位,稳步推进两岸政治协商

      认定两岸关系的现状,是正确判断两岸政治定位、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前提。海峡两岸关于两岸关系现状的认定,主要集中在“一个中国”和台湾“主权独立”的分歧上。祖国大陆与台湾关于两岸关系现状认定,以及对两岸政治定位判断的明显分歧,清楚反映了前述两岸政治互信十分薄弱,特别是两岸之间存在不同原因的强烈不信任的状况。显然,只有建立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才能对两岸关系现状的认定、两岸政治定位的判断形成共识,从而奠定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并启动这一进程。

      两岸关系不只是简单的“祖国大陆”和“台湾”,更重要的还是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在两岸关系中必须正视的现实是,虽然已经延续60多年,但中国的内战尚未结束,两岸一直处于内战导致的敌对状态之中。由此,两岸的政治定位应是:中国内战的敌对双方。这一认定和判断,祖国大陆和台湾应该都能接受,至少不会也不能反对。因为,这一认定和判断完全符合事实,既符合历史事实,也符合现在的事实。事实上,迄今两岸没有签署结束内战的法律文件,甚至除了以谈判破裂告终的1949年4月北平和平谈判外,至今没有再举行过和平谈判。同时,虽然1979年以来,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已明显缓解,但始终存在,而且还几次出现高度危险的局面。2008年5月以后,虽然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历史新阶段,但两岸敌对状态没有结束,敌对实际上继续存在,如台湾坚持对祖国大陆的各种限制、坚持对美军购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