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非政府组织外交”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晓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内容提要:

马英九上台后,提出“活路外交”战略,其中一再强调政府要积极整合民间团体,推动所谓“非政府组织外交”的发展,为其“活路外交”提供动能,发挥“活路外交”战略之最大效益。笔者通过对台湾“非政府组织”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所谓“非政府组织外交”的策略进行考察,指出这一活动瓶颈之所在,进而说明台湾当局所谓“非政府组织外交”最终是难以得逞,只有与台湾当局推行的所谓“外交”战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切割,回归到“非政府组织”本身原则和宗旨上来,才是真正的出路。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125-12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各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间互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导致一些议题的“国际化”,模糊了原先国际与国内领域的界限,跨越了国际关系或国内事务的鸿沟,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主题之一。

      伴随这一过程而来的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在国际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本身专业性的分工及其运作的高效率和弹性的功能,参与国际事务范围日益扩展,在国际场域发挥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年来,台湾所谓“NGO外交”已逐渐成为台湾对外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从90年代开始台湾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NGO在对外交流中的角色和功能,逐年加大投入。到陈水扁时期,组织岛内NGO参与或协助政府参与国际NGO已成为台湾“全民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并且被提升到“外交战略大创新”的高度加以推行。马英九上台后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积极推动NGO参与具功能性及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强化其角色扮演,积极协助台湾NGO在经贸、科技、文化、生态保育、环保、民主、人道救援等领域和国际接轨,为其所倡导的“活路外交”增添动能。

      台湾NGO到底在“外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功能,台湾当局是怎样推动“NGO外交”,其发展的瓶颈又是什么?这些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NGO的角色扮演

      1.NGO的界定及特点

      NGO首先由联合国在1949年提出,所涉及的团体范围很广,包括学校、医院、慈善团体、宗教组织、发展机构、基金会等,联合国认为NGO是公民所成立的地方性、全国性或国际性非营利、志愿性组织,以促进公共利益为工作导向,将人民的需求传达给政府、监督政府政策、鼓励人民参与地方事务,提供广泛服务,以发挥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从学理而言,通常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营利性的企业团体被称为第二部门,而NGO通常就被称为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

      NGO的价值在于当政府未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企业又因为利润问题而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时,以NGO来弥补这两种主要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①NGO有如下的基本特点:一是非政府性,这些组织是以民间形式出现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其附属机构,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制约,即使接受政府的资助,也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立场;二是非营利性,即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的主要目,NGO在运作过程中虽会取得盈利,但是是以提供公益或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将盈利收为己用;三是自主性,NGO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有成文的章程能对其内部的财务、人事做有效地管理,具有绝对的自治权是其宗旨;四是志愿性,NGO的成员都是自愿而非强迫性参加的,因此NGO的成员普遍都具有对该组织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不求工作报酬和福利,所以NGO也称志愿性组织。②

      2.NGO的角色

      在全球治理的时代里,国际的合作愈来愈密切,有很多议题诸如国际人道关怀、国际劳工、难民保护、国际医疗救助、灾难援助、生态保护、宗教文化交流、环境发展合作等国际议题,在政府性组织功能受到各种限制下,NGO正好发挥了辅助政府的角色。换言之,它可以做到许多政府性组织无法做到的工作,所以其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全球化效应的加深将使政府必须借助NGO来处理瞬息万变与复杂的国际事务,“NGO不必受到行政官僚之行政包袱的影响,在策略上较具灵活性,可增加在处理跨国议题时的议价空间”③。在全球化得潮流下,NGO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属于任何政府或公共部门,由于不受制于公共部门,所以NGO比政府更具有弹性。

      台湾的NGO作为台湾与国际社会接触的中介,透过人道、国际援助、慈善、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知识与技术、文化与艺术交流等等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但使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国家(公权力部门)、国际企业(营利部门)、国际友人(非正式部门)可以认识了解台湾,还可以借此“同情”台湾所谓的“外交困境”,台湾当局更希望借此由量变转变为质变,转化与形塑成台湾的意向与行动。

      马英九上台以后,NGO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民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配合台湾当局展开的“外交活动”,就台湾目前所面临的特殊国际环境而言,借由NGO在议题上与台湾当局的合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和增进了台湾与所谓的“邦交国”的关系,其效果比陈水扁时期“金钱外交”、“凯子外交”更实惠、更长远。马英九在阐述其“外交政策”时就反复强调,“未来的‘外交’工作不要再走‘对抗外交’,希望多做经贸、文化、人道工作,由政府结合侨胞来做,‘外交部’可结合慈济等非政府组织来推行‘NGO外交’,如果在这些工作上有表现,赢得的尊敬和友谊绝对会远超过花莫名其妙的冤枉钱”④。由于岛内NGO特殊的角色扮演,现阶段更构成了马英九“活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提升了NGO本身组织和活动能力,改善台湾形象;另一方面促进了台湾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多元化。⑤

      台湾NGO在台湾对外关系中的功能性分析

      (1)配合政府,确保“国家主权”地位。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国际事务牵涉的领域不仅趋于多元化而且范围愈来愈广,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可能跟全球的政治与经济都有联系,许多事情已无法由政府独自来解决,这一方面造就台湾NGO蓬勃的发展,另一方面为NGO实质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岛内NGO透过参与国际NGO来发挥影响力,形塑建设性的实质议题,作为参与国际组织的着力点,进一步争取国际事务主导权并提升台湾国际地位。例如以实践人道关怀精神为名,岛内NGO配合台“外交部”提出的“医疗无国界,防疫无缺口”口号,派出医疗团队赴世界各地义诊外,积极维护“中华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此外岛内NGO还以推广台湾发展经验为名,以图在全球“减贫”、“环保”等议题上贡献心力,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捍卫“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