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机制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鹤亭,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基于两岸关系的政治与社会互动逻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存在着权力制衡、权利规范和社会支撑等多种构建机制,而社会机制是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和基础组成部分。社会机制的内容分析涵盖社会动力、激励、整合、协调及保障等几个方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机制为当前两岸关系提供了诸多启示:应确立两岸关系的多元主体多维定位,深化两岸交流沟通范围和层次,注意各项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化与协调,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0)02-0022-08

      两岸关系与两岸人民福祉以及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密切关联。两岸关系不仅需要和平,更需要发展。笔者认为,两岸关系具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探讨不能仅限于政治领域,有必要扩大到整个社会范畴,揭示和平发展的社会需求、支持、基础和社会资本,发现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及其与两岸政治、社会系统的多维互动;阐释在两岸关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社会与政治互动机制,探索两岸和平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揭示两岸在政治对立、社会多元交流整合的格局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社会运行机制的地位与作用;并基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根据两岸和平发展情势变化,超越单一政治思维,坚持多维面向,探讨社会机制对两岸关系实践的启示。本文拟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与社会逻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社会机制的必要性、内容以及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浅析,尝试提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机制”的粗浅见解。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与社会互动逻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逐步由之前的隔绝敌对到政治对立、社会多元交流互动,再发展到近期的政治对立缓和、社会整合加快的新局面。“两岸关系性质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双重性格,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同时并存”,①其中经贸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两岸在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学术、卫生、新闻出版、宗教等众多领域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其间两岸在政治上的分歧、冲突曾令两岸关系陷入险境,但也由于两岸关系在政治领域之外存在着相对自主的社会领域,并对上层建筑发挥着制约、支撑的功能,使得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未因上层政治的纷扰而停滞。政治纷争不可能描绘两岸关系的全貌,公权力也不是唯一的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行为体。两岸社会互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进程与方向。

      政治与社会互动的逻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是政治与社会的范围和边界,主要是对社会进行广义与狭义的划分。广义的社会是一种体系理论,政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次体系,社会被看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②在一个国家内,社会的外延和领土意义上的国家是重合的。狭义的社会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多为民族国家)公权力以外的广泛社会活动领域。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存在着社会决定论与政治决定论、二元对立与统一的争论。但基本上可以把“社会—政治”的关系看做是社会环境与政治系统间的互动,社会是政治系统存在的基础,为政治体系内的主要任务的解决提供条件,能够促进政治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对于维持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政治系统绝不是社会环境的附属物,它会依据自身运行的规律来选择输入、转换方式和输出结果,以适应环境,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社会与政治逻辑的考察,要遵循相关的理论分析路径,却不能照搬既定的模式,必须从两岸内部社会发展变迁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出发,构建与实际时空环境相符的两岸政治社会互动的模型。

      首先,两岸在各自的社会发展中,都曾经历过以政治体系强力主导社会的过程,但随着大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深化和台湾威权主义转型及政治民主化,原先两岸的政治独大的局面发生改变,而个人、团体的社会身份与政治角色高度重合,社会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为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和动力,另一方面本身也成为社会价值分配的主体,或直接促成政策的形成和转向,或间接制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如民间呼声导致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工商业界对“戒急用忍”的抨击,“维持现状”的民意对于“急独”和“急统”的制约等。其次,就两岸间而言,社会交流整合与政治互动两个方面互相影响,经贸、投资、文化、交往等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深化,两岸社会的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两岸政治对立也随之逐步走向缓和。伴随着尝试性的对话与协商的进行,社会层面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诚如台湾舆论所形容,“两岸‘ 情感的融合’和‘共同的利益的追求’,就像两把利锥,锐利地将现有由对立和敌意所紧密编织的两岸关系,钻出缝隙,并逐日扩大”。③因此,考察两岸双方多元主体多维性的、纵横向的互动作用,及其对两岸关系结构(或客体)的能动作用,“政治—社会”模式更符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与社会实际。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择从狭义的社会范畴出发,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社会—政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两岸政治分歧的解决,和平协议的签订,是属于政治领域的顶层设计,犹如金字塔的塔尖,必须要建立在稳固的塔座之上,同时还要符合建筑的内在机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具备广泛性、持续性和深层次性的社会基础即是塔座,而社会与政治互动的运行机制则可以视为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生性规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将社会因素吸收进现行政治体系内,使其成为两岸和平的支持和组成部分,成为建构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动力。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社会机制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备现实意义。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社会机制的必要性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两岸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从建构、推进、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作用机制来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思维和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