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失业群体及其社区支持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祖云,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胡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香港失业问题的凸显与成因、香港失业群体的规模与类型;然后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并重点分析了香港失业群体社区支持的内容: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服务、为失业者创造社区工作机会、为失业家庭提供社区援助。最后分析了香港失业群体社区支持的特点:提倡伙伴协作、重视社会资本、预防重于补救。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1-0160-07

      失业是指具有就业能力以及就业意愿的劳动人口因某种原因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状况。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由于失业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失业群体的规模及其生活和心理状况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试图勾画香港失业群体的构成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分析社区在支持和援助失业群体方面所采用的手段和发挥的作用,来探讨失业群体的社会支持模式及其社会功能。

      一、香港失业群体概况

      1.香港失业问题的凸显及成因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失业问题日益凸显,1997~1999年仅三年间,失业率就攀升了约三倍,2003年更达到7.9%的最高峰。仿佛一夜之间,香港从经济强盛中猛然觉醒,开始上下齐心、全力以赴与失业危机抗争。在多方努力下,香港的失业率逐步回落并趋于稳定,可以说,香港失业问题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从轻微到严重,从被忽视到被关注的发展过程。

      香港失业问题凸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从产业结构看,香港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造成大量制造业工人的失业,尤其是人口比例较大的非技术工人。一方面,日渐转移的制造业已经没有足够的低技能职位空缺来吸纳这些非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这些低技术工人也难以转移到那些对文化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服务行业。(2)从经济周期看,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进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经济波动引发企业破产,就业机构大为减少。虽然金融风暴过后,香港经济逐步回升,失业危机一度有所缓解,但是由此引发的经济波动却令香港本来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市场更加雪上加霜。(3)从劳动力结构看,在人口数量方面,香港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就业人口的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另外也受到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在人口教育水平方面,虽然在这20年中,香港人口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等教育程度仍然是香港社会的主体,作为一个发达地区,这种教育水平显然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港失业人口的行业转移。

      2.香港失业群体的规模及构成

      2003年是香港失业的一个高峰,超过27.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04年开始,失业人口规模开始逐步缩小,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香港失业人口约为14.7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左右。此后,因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失业人口又开始增多。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香港失业人口增加了21.7%,达到了17.19万人,占香港劳动人口总数的4.7%。从性别构成看,香港失业人口一直以男性为主,近十年来,男性在失业人口中的比例一直都超过了60%,而女性还不到40%。到2009年1月,香港有9.82万男性、5.86万女性失业。从年龄构成看,香港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稳定,但是近十年中也有一定变化。总的来说,青年失业人口的比例逐渐降低,而中年失业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在2004~2005年的失业人口中,40岁以上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31%增加到了50%左右。从受教育水平看,香港失业群体以中学教育程度为主。根据2005、2006年的统计数据,失业人口中有将近一半(47%)的受教育年限不超过9年,仅为中三或以下教育程度。从失业群体在失业前的行业分布来看,比例最大的是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其次是建造业。但是从各个行业的失业率来看,失业率最高的行业是建造业,其次是制造业。从失业群体在失业前的职业分布来看,失业人口在失业前主要从事两种类型的职业:一是非技术工人,一般占到了失业人口的1/4左右;二是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近两年来都占到了失业人口的2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香港失业群体呈现出以男性为主、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少、技能偏低等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面临经济、心理、家庭等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失业者都属于弱势群体,失业的原因也并非都是因为失业者在就业能力上的弱势所造成。但是,本文这里所说的失业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一旦失业后,难以再次就业的群体。具体来说,主要是指那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低且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有调查显示,香港有95.3%的失业者认为需要帮助①。可以说,香港失业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需要受到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在快速转型的香港社会,他们很难仅靠自己的力量来摆脱现有处境,只有在政府、社会等多方支持下,他们才能够适应社会转型并承受转型风险。

      二、香港失业群体的社区支持

      1.香港失业群体社区支持概况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这一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最早出现于精神病学文献。在本文中,笔者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社会各界针对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各项救助行为或服务。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性、生活性和地域性是其本质特征。社区支持主要是指社区为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援助性服务,作为社会支持的主体之一,社区主要通过提供社区服务来发挥支持作用。香港政府对于社区服务历来就非常重视,政府所制定的社区发展目的是“促进社会关系、发展自力更生、社会责任及社区凝聚力,鼓励个人参与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成立及扶助居民组织、提供社区中心供居民使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游说市民支持政府的政策及运动、在各区提供康乐及娱乐活动等等②。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外,很多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成为社区服务的组织者。香港的社区服务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③。

      图1 香港社区服务组织体系

      

      从社区服务组织看,社区服务的组织提供者既有官办的行政性服务组织、又有官民合办的半行政性服务组织、同时还有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服务组织;而且,社区服务组织体系自治性高、独立性强。从社区服务队伍看,香港的社区服务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工作者具有职业专业化和知识专业化特征。从社区服务经费看,香港的社区服务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筹集为辅,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