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后尤其是2003年“七一游行”以来,香港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气氛浓厚与爱国爱港群众基础薄弱,至今5年过去了,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政治生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香港政治生态未根本改变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香港各项工作,从而使“一国两制”得以顺利实施。 一、香港政治生态现状及其特点 (一)2003年后两大阵营争拗增多,导致社会日益政治化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中英矛盾便上升为香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形成亲中与亲英(包括我们称之为反对派的民主派与传统亲英派)两大对立阵营。而回归初期,香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经济形势严峻,经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政治则较为平静,港人对民主等政治口号并不热衷,2002年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时反对派成立倒董大联盟,参加的人就很少。 2003年《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引发“七一游行”,从此香港政治生态发生很大变化,围绕二十三条立法争拗形成反对派与爱国爱港派两大阵营的矛盾斗争,之后演变为关于“民主普选”之争拗,且两大阵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形势最严峻,两大阵营中反对派明显占优势地位。2004年9月立法会选举反对派夺取立法会过半数议席目标失败后反对派气焰被打下去,形势有所改变;2005年7月,因为经济明显发展,且曾荫权当选行政长官实行强政励志政策,形势进一步好转,反对派的有利地位降低;然而2008年5月政府公布政治委任副局长及之后“梁展文事件”引发风波,直到年中开始金融海啸,形势再次发生微妙变化。 总体来看,2003年“七一游行”以来,形势虽有变化,反对派的地位有起有落,但政治气氛没有根本改变,始终摆脱不了政治争拗与政治化这一趋向。反对派加强了对“民主”的争取,每年均发动“争取民主七一大游行”;2003年11月第二届区议会选举反对派大胜后,2004年立法会选举中反对派扬言要夺取立法会50%议席从而控制立法会;2006—2007年反对派更撕破过去“争取民主不是为夺权”的面具,积极参与行政长官选委会与行政长官选举,为夺取行政长官大权做准备;2007年底立法会港岛区议席补选,两位香港政坛重量级人物陈方安生与叶刘淑仪分别代表两大阵营竞选,更被界定为“民主与非民主之战”;为赢得政治斗争以及夺权,反对派动辄将民生、经济问题上纲上线,不少“小事”演变为“政治炸弹”。这些均显示出2003年“七一游行”是香港政治转折点和分水岭,象征着香港社会政治化已不可阻挡地发展着。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前廉政专员罗范椒芬宣布辞职后发表声明指出“香港政治生态畸形”,这实际道出了2003年后香港政治生态的重要特点。 (二)反对派群众基础比爱国爱港群众基础相对强大,在中产阶级中尤为突出 在直选或变相直选尤其是大范围和众多人参与的选举中,基本是反对派赢,立法会分区直选反对派得票率高达60%左右(表1)。2003年11月区议会选举、2006年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专业界别选举以及2007年12月立法会港岛区补选尤为明显,均是反对派大胜。2004年立法会选举因为粉碎了反对派夺取立法会50%议席目标而被认为反对派输了,而实际上反对派在分区直选中得票率高达62%。2007年第三届区议会选举民建联大赢,包括民建联及自由党等在内的建制派得票63.55万,反对派44.35万,由于区议会是地区性质组织,选民投票重点看候选人地区与民生工作表现,而这些正好是民建联所长和反对派所短。因此,除了2003年11月因距离50万人大游行仅4个月政治气氛很浓外,反对派通常在区议会选举中不占优势。
![](/jpg/D424/2010/D424U102.jpg)
中产阶级与专业人士中,反对派力量更为强大。就立法会专业功能界选举看,2004年9月,反对派的教育界张文光、法律界吴霭仪均以绝对优势高票当选,8个专业界议席,反对派夺得6席;2008年8个专业界别中,建制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竞选,在5个专业界别中胜出,但均属险胜,民主派仍然取得3席。就选委会专业组别选举看,2006年12月的选委会选举,反对派在法律界全取20席,教育界推荐的15人、高等教育界推荐的15人全部高票当选,成为反对派的票仓和堡垒;反对派在其他专业界虽不及法律教育界,但信科界推荐的9人、卫生服务界推荐的7人、会计界推荐的7人及工程界推荐的8人全部高票当选。反对派取得足以提名一位特首候选人的134议席,使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成功成为特首正式候选人。 港人对“亲中”接受程度较低(表2),中产阶级尤为明显。林行止在《信报》2008年7月14日《潮汐有时——退 朝廷有命——听》一文中指出:“民建联当时得令,势头大好,然而,在群众心目中,该党头面人物质素平平,更非以港人意愿为依归,凡事唯阿爷之首是瞻;该党愈得势,港人愈觉百骏竞走,并非能者居之,这当然不是香港政治健康发展之福。” 二、香港两大阵营矛盾斗争与政治化倾向深层原因分析 香港作为世界第一个“一国两制”地区,在世界上仍然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矛盾斗争条件下,香港实际成为这一斗争交汇点,这就是香港两大阵营矛盾斗争与政治化倾向的根本及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