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7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562(2009)04-0047-06 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殊少坦途。作为动态的和精密的系统工程,民主化、政党政治总是需要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为依托,以公民意识、权利观念的不断强化为力量源泉,以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保证。在上述环节上,台湾政党政治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导致政治发展停滞和混乱的现状。是故,未来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巩固无疑还是要取决于台湾社会、台湾各政党是否能够以及究竟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弥补缺陷和不足。 一、政党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民意 政党政治最大的看点,同时也是政党政治发展最关键的两个自变量,那就是民意和制度。相对于它们,各党党内、党外所有的组织、理念及行为,以及它们施加给政府、社会的种种后果,都是适应性的和派生性的。因此,成熟的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就是民意和制度杠杆所驱动的政治。至于不成熟、有待发展和巩固的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则是政党、政党政府本身充当了自变量,反使民意和制度沦为它们的附庸。但是,归根结底,政党政治的发展还是要取决于民意和制度的强大、成熟和巩固。故而,我们在研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及其发展前景时,都应仔细考察上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对关系。显然,我们对台湾政党政治未来发展前景的探讨也要从这里开始。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预示着台湾政党政治将步入又一个全新的阶段。 1、从总体上看,当前台湾民意的分歧、冲突仍然多于共识。分歧主要体现在台湾南北矛盾、族群矛盾和地方派系矛盾等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及国民党执政时“重北轻南”的关系,南北矛盾成为台湾社会的重要矛盾,并在民进党的一再撩拨下不断加深。当代台湾南北间存在鲜明的意识形态差异。它对台湾民众的政党认同产生直接影响。传统上,国民党在北部有基础,而民进党在南部占优势。在民进党长期切割族群的意识形态动员下,南部民众有进一步“排蓝”的趋势。民意的南北分歧与台湾政坛上“泛蓝”、“泛绿”两大阵营的存在直接相关,也与台湾政治斗争的统“独”主题直接相关。族群矛盾和族群撕裂对台湾民意的趋同产生阻力。在政治斗争中,借族群动员激发民粹化、对抗性情绪,诱使、强迫选民放弃理性思考,转向悲情、仇恨,或是恐惧、焦虑的“集体无意识”及行为,这是政党、政客和地方派系及其成员惯用的手段。在屡屡操纵之下,台湾民意短期内很难走向谐和、兼容。地方派系矛盾仍对台湾民意产生重要影响。地方派系为参与政治分配以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径直以宗亲、地缘、职缘等联系取代现代政党政治诉求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使台湾民意始终无法走出臣民依恃的阴影,因而变得支离破碎。 2、台湾民意已普遍厌倦于纷争、混乱的台湾政党政治现状,希望尽快结束无休止的族群与统“独”之争,使台湾尽快回归稳定和发展的主轴。民进党执政期间,由于人为操作,“台湾人”的认同有在岛内渗透扩散的势头。但台湾民众的态度仍然非常清晰:尽管在政治认同上呈现多元的分歧与冲突,但由于事关自己根本利益与未来前途,他们宁愿搁置、淡化纷争,使族群、统“独”让位于和平、稳定和发展。对民众而言,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永远最重要。2002年,台湾社会矛盾激化,国民党执政时常见的社会运动重现街头。2004年,民进党险些被赶下台。2005年“三合一”选举,民众转向支持泛蓝政党,形同对民进党投下不信任票,而民进党操纵族群和统“独”问题的花招也第一次失效。及至2008年,民进党在选民中的吸引力更是江河日下,最后被逐出执政舞台。台湾民众最看重的还是“重视民意”、“改善经济”和“施政经验”。民进党执政后政局不稳、经济低迷、两岸僵持,相当多民众开始怀念当年国民党的执政能力。2006年,民进党政要弊案接连曝光,民众涌上街头,掀起反腐风潮,越来越多民众希望“二次政党轮替”。选民还加大了对泛蓝政党的压力,迫使其进一步整合、团结,这随即导致亲绿选民做出反应。结果,台湾浅蓝、浅绿的中间选民数量下降,除蓝绿两大政党国民党、民进党以外的其他小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3、人口的世代更替也对台湾民意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台湾学者以1992年台湾民意机构全面改选,开放全面合乎“参与、竞争”原则的选举为时间界限,将1992年及以后成年并取得选举权的民众(1972年以前出生的民众)称作“民主世代”,而将此前出生的民众归结为“威权世代”。整个1980年代,“民主世代”处于成长阶段,与“威权世代”相比,他们对国民党威权统治没有太多的集体记忆,对台湾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及其主题的理解与“威权世代”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在族群和统“独”问题上,“民主世代”较少受省籍影响,立场中立。相对于“威权世代”,在“台湾人/中国人”族群意识方面,“民主世代”内心较少差异性,他们对“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认同比率也相对要高。相对于“威权世代”更多拘泥于族群与统“独”框框,“民主世代”更关心台湾民主。无论从实然还是应然层面看,“民主世代”对民主的认同、对台湾民主的发展都持更积极的态度。当然,2004年以来,他们对民进党当局操控下台湾民主的满意度也持续下滑,这与“威权世代”还是一致的。对族群、统“独”和民主理解的不同也折射在政党认同上。研究表明,2003年后“民主世代”对国民党的认同明显回升。2006年4月,国民党组发会主委廖风德表示,党主席直选后,党员数猛增五万人。他并指出,过去年轻人不愿加入国民党,现在40岁以下党员约占55%,显示国民党已获年轻人认同。民进党则没那么幸运。2000年,民进党支持者过半数年龄在40岁以下(五成五);2006年,这一比率骤减至38%,支持者老化速度严重。民进党支持者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即便在民进党内,党员群众中也存在世代的差异与分野。这表明,民进党自身发展也已接近历史转折的关头。其他台湾政党及其支持者也都或多或少存在政治理念上的转变。尽管没有最终成型,尽管还可能被政党恶斗所干扰和牵制,但转变的趋势不可遏止,因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本身就是如此。是故,民意变化、特别是新民意的产生迟早会对未来台湾政党政治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