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历史经验研究

作 者:
李瑗 

作者简介:
李瑗(1950-),女,天津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理论学刊

内容提要: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适时地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与“和平统一”两个时期。回首两岸关系数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考察中共对台政策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在今天形势下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现行的对台政策,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10-0021-06

      台湾问题作为历史遗留下来,带国际性的内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后始终萦绕于怀的一个战略问题,直至今天仍被列为新世纪需要解决的一大战略任务。6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为制定正确的对台政策,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经过几代领导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在今天使两岸双方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而其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对台政策。未来任重道远,正确地认识其经验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是我们在60年建国大庆之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制定和实施对台政策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的不同发展历程。而对台政策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是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的明智选择。翻开那一页页风雨如磐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中共对台方针的变化,一是体现了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历史在发展,条件在变化,对台方针也在一步一步走向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境地。二是体现了勇于解放思想的创新精神。中共对台方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思维,摒弃旧观念,以顺应时代的变迁。三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即一切从台湾的实际出发,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既坚持了原则性,又体现了灵活性,使其方针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这是中共对台政策的第一个转变。这第一个转变是根据以下情况的变化而实现的:

      第一,《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使解放台湾面临重大困难。朝鲜停战后,为了防止台湾问题国际化,中国共产党准备继续实施以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先后发动了第一次炮击金门的战役和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解放了浙东沿海岛屿。与此同时,美国加快了制造“两个中国”的步伐。从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底,经过一年多的策划,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蒋联合以“自助及互助”方式,共同“抵抗武装攻击”及共产颠覆活动;美国有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为防止所需要而部署陆海空军之权利。[1]这是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的军事同盟条约。通过这一条约,台湾完全置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之下,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集体安全防御”体系中的一环,从而使它感到有恃无恐。美国的不断介入,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起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并不屈服于美国政府的武装干涉,但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不得不考虑《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所带来的严重性而谨慎从事。

      第二,美蒋在金马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美蒋之间虽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但在条约的适用范围上,始终存在矛盾和分歧。美国的企图是,以台湾海峡为界分裂中国,不愿承诺协防金马等沿海岛屿。蒋介石则坚决不愿放弃金马。因为持有这两个岛屿就意味着他仍统治着中国大陆福建省的部分土地,是台湾“反攻大陆的决心和希望”。退出金马,便割断了台湾与大陆在地域上和政治上的最后一根纽带,从而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在国际社会中“代表”中国的法统地位。同时蒋介石也想以外岛问题把美国拖入中国的内战中。最后通过的《共同防御条约》,对美国是否负责保卫国民党所占的大陆沿海岛屿采用了含糊的语言。美国企图不承担协防的义务,蒋介石却源源不断地向金马增兵。为了利用台湾这个战略基地,艾森豪威尔又不得不表示:“决心协防金门、马祖以巩固台湾地位”的态度,但又向台湾表示不同意蒋介石反攻大陆。总之,在协防金马问题上,美蒋之间有很深的矛盾,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美蒋之间的分歧,主要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分歧。于是,在这一点上,大陆同国民党有了一致的地方,这就使和平解放台湾成为可能。

      第三,中美大使级谈判使远东国际紧张对峙局势趋于缓和。第一次台海危机特别是一江山岛作战后,美国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中共进占大陈岛后,对台湾要一举武力解决。因而发出战争叫嚣。据后来销密的历史档案,美国甚至商讨为保卫台湾而使用核武器。远东局势的紧张,使许多亚非国家感到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适时采取缓和远东与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措施。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与美国谈判以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也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国的政策。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正式举行。中美两国的首次外交接触,为扫除争取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障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四,台湾政局趋于稳定,岛内人民不希望打仗。国民党退到台湾以后,在政治上进行自身改造和整顿,在经济上进行改良性的土地改革,再加上美国全方位的援助,从而使台湾政局从混乱走向稳定,经济局势也有所好转。因此,尽管蒋介石集团继续坚持“反攻大陆”的基本立场,但台湾岛内的人民日益盼望和平稳定,台当局不得不考虑到这一因素,开始实行“偏安台湾”的政策。

      第五,中国大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①。1956年,中国大陆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国内主要矛盾已经由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工作重心已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一变化决定党的对台政策要服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更要调动一切国内外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