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9)05-0028-05 一、建党以来党员数量与构成结构的变化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轨迹看,建党近90年来,党员数量由小到大,已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近7600多万党员的大党。 当然,近90年来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轨迹受到各个历史时期具体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建国前,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党得到较迅速发展,到1927年党员已发展到近6万名。但是,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党员的发展出现了一次负增长,白区的党员损失殆尽,党的六大也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召开。抗战胜利后至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党的方针政策赢得了民心,因而党获得了巨大发展。建国后,八大召开时党员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此后,由于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党在社会各组织、各阶层群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上升,党员数量在总体上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见右表)。
从阶级构成方面看,建党之初,为强调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比较注重在工人中发展党员。据统计,1922年二大时工人党员21名,占党员总数的10.7%,三大时占37.9%,到1926年11月已达60%。有些地区比例还要高一些,如北方区工人党员占63.7%,上海区占84.32%。1927年五大前后,党员有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50.8%,农民占18.7%。这说明大革命失败前,工人成分在党内占主要比重。此时女党员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只有8.27%,男党员的数量则占绝对优势,高达91.73%。[1][2] 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大批农民入党使党的阶级构成发生了变化。据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的统计,1928年6月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占10.9%,农民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下降为1.6%。[3]工人党员较少的状况在建国后得到改变,截止到1953年,636.9万名党员中工矿企业工人从1950年的32万余人增加到66.6万余人,增幅达108%(见下表)。[4]282
文革时期,毛泽东在整党建党中提出“吐故纳新”、清除废料、吸收新鲜血液的思路,要求“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份”。据统计,北京市在整党建党中共发展6万多名党员,“其中76%是工人、贫下中农。他们当中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青年”。上海市共发展33600多名,其中有“一大批年纪不满25岁的”优秀青年工人。[5]与此同时,被开除党籍、劝退、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直到“文革”结束,未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尚有14734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组织的发展迎来崭新时期,但党员年龄老化、论资排辈及文化层次较低等问题也显现出来。据1982年年底的统计,全国共有县委书记、县长4445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4%,初中以下程度的占69%。超过50岁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状况同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4]576随着邓小平加强“制度建党”与干部“四化”方针的提出和实施,经过1982-1985年党的领导班子的全面调整,约90万名老干部退到二、三线,8万多名有知识、懂业务、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被选拔到县以上各级干部队伍中来,“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打开。 二、十七大以来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的变化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新时期“全面建党”的大思路下,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呈现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1)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鲜血液得到补充。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与十六大的6694.1万名以及十五大的6041.7万名相比,分别增长了13.4%和25.7%。2008年全国申请入党人数共1944.9万人,其中,发展了280.7万名,比上年多发展2.5万名,增幅为0.9%,总之,党员发展比例连年递增。 (2)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比上年净增5.5万个。特别是在238.5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中,38.0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企业总数的99.4%,占党的基层组织总数的10.2%。 (3)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党员的性别、民族、学历、年龄比得到优化。从性别上看,女党员1596.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1.0%,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从民族上看,少数民族党员494.4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5%,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583.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4.0%,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党员1785.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5%,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见下表)。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