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反弗洛依德

——心理学美学的问题所在

作 者:
王峰 

作者简介:
王峰(1971-),男,辽宁葫芦岛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是心理学美学的奠基思想之一。维特根斯坦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批判了弗洛依德对无意识的论述,同时也指出了心理学美学的根本局限,瓦解了审美动机论和审美因果论,为美学建设做了清理和排除障碍的工作。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字号:

      弗洛依德无疑是二十世纪早期以来最有魅力的思想家,他关于无意识和泛性论的观点对传统思想观念具有极大的摧毁力和震撼力。时世流转,世人从惊骇转为崇敬,其余波所及,据说连西方1960年代的性解放都是在弗洛依德性论观点的启蒙下繁盛起来的。到20世纪下半叶,弗洛依德已经被奉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然而,弗洛依德的思想一直受到强烈质疑,早期主要是传统卫道士的反感和普通人的惊骇,近些年,研究者开始集中批判弗洛依德医疗方法的可信性,发现弗洛依德有意篡改病例,对相关治疗材料过度使用以及进行文学手法的发挥等等。不管怎样,弗洛依德的泛性论观点已经被绝大多数学者抛弃,但他对人的内在意识特别是无意识的发掘却一直奉为伟大的人性发现,在人文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然而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维特根斯坦就对弗洛依德的泛性论和无意识理论进行了深入批判。维特根斯坦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的论述深深影响了哲学界,但无法影响大众观念。这也许是维特根斯坦和弗洛依德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弗洛依德指出的泛性和无意识理论是一种相当简捷易学的方法,大众在惊骇过后,使用这种方法能够简便地评论日常生活中某些行为的含义(实际上,越简单表层的方法越容易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这对弗洛依德思想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维特根斯坦思想则不具备这种质素,接受者必须接受维特根斯坦的引领,反思语言在生活中作用的方式,才能理解维特根斯坦所思所说。达到这一步已经进入哲学研究的深处,这就阻塞了大众传播的可能性。

      维特根斯坦在青年时期曾经对弗洛依德的思想很感兴趣,这可能跟他个人的思想状态和心理苦闷有关。他最初从别人那里听说过弗洛依德的片段思想,只言片语的观念是最具有魅力的,这一点维特根斯坦深有体会。某些解释的吸引力无可抵挡。某种解释的吸引力在某段时间内超出你的想象。特别是这类解释:“它实际上只是这个。”①

      他曾经找弗洛依德的书来看,但一看之下就发现悖谬之处。他认为弗洛依德的观点完全是无根据的臆测和无理由的推导,其后他不断提及弗洛依德,并将心理学批判与美学批判联系起来,形成其美学思想的主体。当然这并不表明维特根斯坦认为弗洛依德的思想一无是处,他曾经对他的学生马尔康姆说,他曾是弗洛依德的追随者,弗洛依德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学者,但弗洛依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却必须进行严格批判,指出其乖舛谬误之处才行②。

      一、无意识层面的性心理与美感的由来

      弗洛依德的美学论述与其无意识心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运用无意识理论和泛性论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姆雷特》等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引起极大的反响,成为美学分析中的经典之作。

      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例。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邻国伊俄卡斯忒女王的爱情。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俄狄浦斯羞愧难当,他自刺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勇敢地承担自己的悲剧命运。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写过一出同名戏剧,使俄狄浦斯的悲剧广为流传。弗洛依德从这出悲剧中提炼出人的本能原型,即人在幼儿期就开始存在的性本能冲动,弑父娶母冲动,并将其运用到多出悲剧的分析上去,包括《哈姆雷特》。

      弗洛依德通过几出悲剧的分析提示我们,无意识对人的行为支配才是人类行为的最终动因。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他的命运,为了躲避命运,他逃离了他的国家,但这又恰恰落入命运的圈套——他回到了他真正的祖国。命运为人设计了几个无法知晓的盲点,让人在不自觉中踏上命运之途。在弗洛依德无意识理论出现之前,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出命运悲剧,这出悲剧中的主导因素是命运主宰和人的反抗。事实是预定的,人无法反抗命运定下的事实。弗洛依德最突出之处在于他把这出悲剧的主导因素改变了,命运转化为动机,事实转化为病理。在无意识理论出现之前,事实是表面的,深层原因是命运,是不可知的。而弗洛依德将命运转化为动机之后,深层原因只是暂时不可知,在人行动的时候,他受到动机的控制,但这一动机对他是隐藏的,他的行动不过是动机展现自身的结果,也就是动机的症候。要想了解动机,必须深入到无意识领域,通过症候的病理诊断,发现无意识动机的踪迹。

      如果说《俄狄浦斯王》之中还有神话的意味,不是纯粹人类行为在起作用,《哈姆雷特》则彻底是人的行为和意志主导着人的行为。哈姆雷特的行动完全来自他自己的意志抉择,虽然剧中有鬼魂出现,但那个鬼魂也可以理解为哈姆雷特的幻觉。哈姆雷特再三放弃杀掉他叔父的良机这一点让弗洛依德窥出破绽,这不是哈姆雷特所声称的那样给凶手一个公平的残酷的判决,而是,他的叔父杀掉哈姆雷特的父亲,娶他的母亲这一事实恰好是他在潜意识中希望做的!正因为如此,他杀掉他的叔父就是杀掉潜意识中的自我!因此,他延宕复仇的用意不再是个性的缘故,也不再是出自仇恨的心态,而是,合谋!这真是石破天惊的断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