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中国美学研究

——从《复印报刊资料·美学》转载情况分析

作 者:
贾澎 

作者简介:
贾澎(1982-),女,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2009年的《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共转载文章107篇,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两个方面对这些文章做一详细划分。这其中呈现出五个主要论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探讨和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历程的回顾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西方美学审美现代性问题、以中国美学为资源的审美文化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城市美学问题。透过被转载的文章和其中呈现的五个重要论题不难看出2009年美学界研究的趋势:积极探索我国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重视与全球化学术视野的交融与互补并希望建立世界视野中的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扩大研究视野,繁荣部类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保持理论研究的热情。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字号: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0)05-0031-08

      一、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概况

      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共转载文章107篇,文章内容总体分布如表1所示。

      “美学总论”涵盖的研究对象为整个美学学科或美学某一领域的元问题,这样的文章共转载了7篇。其中,涉及理论问题的文章有6篇(占该领域文章总数的85.7%)。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章共转载了8篇,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国内外学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学人对该学科建设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其中,涉及理论问题的文章为5篇(占“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章总数的62.5%)。

      “中国美学”的文章涉及了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中从古到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类文章共转载了40篇。其中,关于中国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文章有17篇(占该领域文章总数的42.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美学”领域,有11篇文章是关于审美文化的(占“中国美学”文章总数的27.5%)。从全部所选的文章来看,以“审美文化”为研究视角的一共18篇,其中与中国美学有关的文章就占到了61.1%,这反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动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审美文化研究的重心。

      “外国美学”的文章则涉及了外国美学研究领域中从古到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类文章共转载了23篇。其中,研究理论问题的文章有7篇,研究历史的文章有16篇。

      “部类美学”在这里专指生态美学(包括环境、城市建设)、宗教美学、生活美学和绘画美学,2009年《美学》共转载这类文章17篇。其中,生态美学的文章有8篇,所占比重最大,为“部类美学”文章总数的47%;其次为宗教美学文章,占29.4%。

      此外,“美育”的文章收录转载了3篇,“比较美学”的文章转载了5篇,其他关于“审美文化”的文章有4篇。

      

      从“研究领域”的分布看,占比重最大的是“中国美学”类的文章,有40篇,占文章总数的37.4%;其次是“外国美学”类的文章,有23篇,占文章总数的21.5%;再次是“部类美学”的文章,有17篇,占文章总数的15.9%。

      从“研究视角”的分布看,首先是关于“理论”研究的文章,共54篇,占文章总数的50.5%;其次是关于“美学史”研究的文章,共30篇,占文章总数的28.0%;再次是关于“审美文化”研究的文章,共18篇,占文章总数的16.8%。

      从以上不难看出,当前学界普遍的关注点,是中外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而“部类美学”、“审美文化”(二者有交叉)因其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领域和更有趣的研究视角,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跻身当前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呈现的主要论题

      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所选的107篇文章,有如下五个比较集中的论题。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探讨和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

      张开焱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再探》一文[1]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全面描述是四种生产:物质生产、种群生产、权力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过去所依据的哲学基础——经济生产本原论,只抓住了物质和精神两种生产,这是不全面的。种群生产提供了原始艺术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内容,在一切有人类关系的领域都不能避开权力生产。该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哲学基础的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章辉在其文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中,则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进行了论证,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批判性、理想性、正义性、经济基础论和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应该把这一现实性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2]。

      王杰在《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一文[3]中,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理论视野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理论研究者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代审美经验的关系加以研究。他又指出,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特里·伊格尔顿的研究,体现了当今全球化条件下对审美经验与社会主义目标的关系的严肃认真思考,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有深刻的理论启示。他还认为,在一切坚固之物都烟消云散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唯有体现人之根本和文化之根本的伦理学能凸现出来,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应以伦理学问题为理论起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方向的展望。程正民在《文化多样性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一文中,将文化多样性因素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的研究。作者认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4]。刘方喜的《“自由时间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则把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系统研究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点[5]。

相关文章: